第1114章 《比利·林恩》的失敗(第2/3頁)

李安講完後,電影正式放映。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根據本·芳汀同名小說改編,通過19歲美國士兵比利·林恩的視角展現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比利在伊拉克戰爭中因勇敢救援戰友被譽為美國英雄,並與戰友一起被召回國內進行巡回宣傳,在參加一場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的過程中,比利經歷了人生中“最榮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當電影的第一個高清鏡頭,主角比利從床上起身接電話的鏡頭出現的時候,觀眾席裏發出了一陣此起彼伏的驚呼聲。張然和張婧初也忍不住發出了驚嘆聲。畫面太清晰了!不僅僅是演員的身體就在你面前,而且所有的細節都纖毫畢現。

不過看了幾分鐘張然就有些受不了,3D電影講究沉浸感,讓觀眾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但采用120幀畫面太清晰,太震撼了,反而讓人無法入戲。而且這種過度的清晰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感覺不對頭。這有點像圖像範疇中的“恐怖谷”理論,就是一旦畫面的真實度超過某個上限,觀眾就會覺得不對勁,或者不舒服。

更讓張然覺得失望的是李安對故事和人物的處理,幾乎沒有太多的亮點。李安是通俗劇導演,很擅長講故事,他的電影在人物表演和故事情節上的水準一向很高。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本身就沒有太大的驚喜,而李安為了展現120幀的畫面,大量使用透明的邊緣和緊密的特寫鏡頭,因此,整部電影顯得匠氣十足。

兩個小時過後,電影結束。張然扭頭看向張婧初時,張婧初沖他笑了笑,隨即輕輕搖了搖頭。張然點了點頭,表示自己也是同樣的看法,隨即轉頭看向大銀幕,鼓起掌來。

對張然的掌聲進行響應的觀眾不多,現場氣氛有點冷,大多數觀眾和記者匆匆離場。張然沒參加過紐約電影節,但他記得當初《少年派》在紐約首映時,媒體報道說電影放映結束後是全場起立歡呼鼓掌,這麽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前景不妙。

紐約電影節跟三大電影節不同,並不是首映結束後馬上就會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映結束後,李安和張然他們兩口子找了間咖啡館,一邊和咖啡一邊聊電影的問題。

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來看,李安已經知道電影的口碑不會太好,他現在想聽聽張然他們這些專業人士的看法,便道:“張然,你怎麽看?”

“這部電影拓寬了電影的邊界,是有突破的!”張然肯定了電影成功的地方,隨即話鋒一轉,“不過畫面太過清晰了,讓人比較出戲,而且故事比較薄弱,有點技術壓過電影本身了,可能媒體和觀眾的反應不會太好。”

張婧初見張然說得這麽直接,便道:“我覺得挺好的,批著伊拉克戰爭的故事外衣,講了一個少年的成長。電影很細膩,電影裏的很多小事和回憶,讓人感覺很溫暖。”

李安點了點頭,張然和張婧初說的優點和缺點他都清楚,微微嘆了口氣道:“當初準備做120幀的時候,他們都勸我不要用,48幀的《霍比特人3》都失敗了,用120幀風險太大,但我堅持要用120幀,我相信這個東西是有未來的。拍這部電影確實是個挑戰,能夠拍到這種程度,並順利和觀眾見面,我已經滿足了!”

張然安慰道:“我覺得大家都看普通畫面看習慣了,還不習慣看這樣高規格的畫面,所以會有這些問題。等大家習慣了,回頭再看,那評價可能就不一樣了。《臥虎藏龍》剛出來的時候,國內是一片罵聲,但現在大家都說是經典。好電影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

果然如張然所預料,第二天媒體和影評人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其中一些評價說得相當毫不客氣:“影片畫面看上去無比清晰,實質很假”、“影片缺乏內容,流於直白和膚淺”、“三心二意的敘事讓影片略顯尷尬”、“我很高興李安有這樣的勇氣,但我衷心希望下部電影他別這麽搞了”……

在爛番茄上11家媒體中有4個新鮮,7個爛,新鮮度只有36%,平均分只有4.3分,媒體的這個評價幾乎已經判了電影的死刑,也讓電影提前退出了今年的奧斯卡競爭。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雖然不如預期,但張然對李安尋求革新電影的勇氣還是非常佩服的。李安已經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躺在以前的成績本山混吃等死,或者繼續自己擅長的主題,但他一把年紀了還在嘗試新東西,光是這一點就把很多導演願意甩在身後了。當國內的電影人大部分沉湎於模仿甚至抄襲時,李安卻有勇氣走在世界電影技術的最前線,這種尋求突破極限的精神,無疑是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