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化身噴子(第2/3頁)

中國電影爛,但中國影評比電影還爛!

張然的微博受到了眾多網友的熱烈支持,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竟然被轉發一千次,評論更是超過了兩千!

“我靠,張然竟然罵人了!不過罵得對,我堅決支持!這幫老不死的,自以為懂藝術,你問他什麽是藝術,他們縷縷胡子:要是黑白的,要是嚴肅的,要脫的,要是老百姓看不懂的而只有我教授能看得懂的,總之我說是藝術才是藝術!靠,我看你們是AV看多了!”

“張然說得太對了,最煩這些掛著教授頭銜的人。人家張然他們千辛萬苦精打細算排出萬難拍出片子,給老百姓找個樂子,你坐在大摟裏閉著眼睛雞蛋裏挑骨頭,什麽素質呀!純粹吃飽了撐的,真是沒事找抽型!”

“啥叫藝術片?票房慘淡無人問津的就叫藝術?最煩這種所謂的專家故作姿態,以為就自己懂藝術。不是看不起你們,要真論藝術,張老師甩你們八條街!”

朱大柯很快在他的博客對張然進行了回應:“張然在他的微博中對我的《大地震的陳舊思維》一文所進行的批判,我看了以後很是震驚。張然竟然認為由於我的批評,謝晉和上影廠從此一蹶不振。這種看法並沒有太多的根據。另一方面,上影廠沒有在爭論中及時反思,反而諱疾忌醫,大加圍剿,以為那樣就以可以壓制不同聲音,結果日薄西山,終於由當年中國電影主力,淪為一個毫無創造力的三流公司,至今仍然只能靠招募港台明星和政府撥款來苟延殘喘。它的悲劇性命運,正是中國電影業大衰退的歷史縮影。

更讓我震驚的是張然對我的謾罵,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不喜歡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傻逼’、‘神經病’這樣粗暴又粗鄙的字眼罵人;這不是文藝批評,這些語言已經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擊。網絡雖然是自由世界,但任何人都沒有借此來罵人的特權,也沒有罵了人不負責任的豁免權。罵人者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則的自審與公審,我希望這樣一個事件,能為如何為網絡立法和建設網絡道德提供一個反面的例證。”

張然迅速對朱大柯進行了回應:“罵人?要罵的是人才叫罵人吧?我就明說了,我早就想開罵了,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

像朱大柯這樣的所謂評論家中國有很多,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懂電影。盡管很多人號稱在電影裏研究多年,但實際上只能在狹小範圍內以陳舊甚至謬誤的理論制造學術垃圾,或許能背出幾段巴贊或愛森斯坦的原話,說兩句很多人搞不清冷僻知識,就跟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似的。比如某位很有名的教授,大談黑色電影,最後來句我看過一部經典的黑色電影《洛奇》。我勒個去,《洛奇》什麽時候變成黑色電影了?

其實只要翻翻國內電影期刊,每部熱門影片出來,肯定都會出現一堆評論文章,但這些文章基本上都一個模式,把電影內容復述一遍,引用兩句巴贊的話,或者抓住某種理論往影片上一套,要不然就是扯思想。這些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高大上,實際上是為了掩蓋自己在電影技術和視聽語言上的無知!我看個過朱大柯兩篇影評,評價就是狗屁不如,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像朱大柯這樣的人,如果是一兩個倒也無所謂,但在中國卻是一群,是中國評論界的主流!

在美國商業片和藝術片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比如《蜘蛛俠2》在爛番茄和MTC上的評分比很多人心中的神作《肖申克的救贖》都高,難道《蜘蛛俠》比《肖申克》的藝術價值高?當然不是。之所以會這樣,就是評價標準不同。但我們國內專家們不管評價任何電影,他們都拿藝術片的標準進行評價,在他們的榆木腦袋裏只有表現人生哲理、揭示社會問題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這種觀念不光統治著評論界,還統治著教育界,因為很多所謂的評論家本身就是大學老師。當他們站在講台上課的時候,給學生灌輸的就是這種觀念,娛樂片是垃圾,好萊塢是垃圾場,教學生的全是歐洲大師那套,整天講思想性、講審美價值、講美學意義,就是不講真正的技術。

咱們國內影視專業少嗎?學電影的少嗎?為什麽年輕導演出不來?原因就在這裏,這些年輕導演學的東西都是去情節、反敘事的,很多學生畢業了連視聽語言基本功都不具備。現在需要的是能夠講好故事的導演,他們根本就不擅長這個,怎麽可能出得來?

中國電影最的大問題不是總局,不是審查,不是資金,也不是其他的,而是出在把持著電影評論和教育的這幫人身上,這幫禍害不滾蛋,中國電影就沒有希望!”

張然這個微博發出來後,半個評論界的人都被他的話給激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