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專業精神(第2/2頁)

可能真的有導演願意在獨立電影圈中待一輩子為藝術獻身,但絕大部分導演都跟他一樣,有執導一線主流商業大制作的機會,誰願意繼續停留在那個小圈子裏面?

檢查過特技組,彼得·博格對負責人說道,“特魯斯,你再檢查一遍,不要有任何意外,我們爭取一次就過。”

“好的。”特技組負責人說道。

等到這位特技組負責人又檢查一遍,確定不會有問題,彼得·博格才回到自己的導演監視器後面,他的眼睛轉向演員那邊,目光落在了馬修·霍納身上。

“我真的很走運啊。”他低聲自言自語,“獨立成為導演有邁克爾·曼幫忙,轉進商業電影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馬修·霍納主演……”

他在獨立電影圈打拼過,那個圈子是很多新人導演起始階段的必經之路,相比於他自己,大部分新人導演的資源和機會實在是差太多了,甚至是天差地別。

接手這個項目之前,他曾經從一個做電影市場調查的朋友那裏,看到過一份關於新人導演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一組數據格外引人注目:在受訪的六十位已經有過一部長片作品的新人導演中,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受訪導演的處女作是自己出的錢,其中在一年之內籌集到資金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大部分作品要經歷一至兩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開拍。在那些有過項目失敗經歷的受訪者中,有百分之五十八來自投資問題,居所有選項首位。

沒人會輕易信任一個新人導演,就像沒人輕易相信新人編劇一樣。

彼得·博格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像他這樣的幸運兒實在是太少了。

實際上,由於幸存者偏差,那六十個已經有一部長片作品的受訪者已經屬於“最終拿到投資的幸運兒”,在他們之外,由於籌不到錢而被迫終止的電影導演夢,連最專業的電影調查機構也不知道有多少個。

只有把處女作拍出來,才能正式跨入“電影導演”的行列,但這是一道坎,邁克爾·曼曾經跟他這樣說過:這是一個悖論,你想要別人投錢給你拍電影,首先你得有一部電影證明你自己的能力。所以你第一部電影要怎麽找到投資,就變得特別難。

新導演找投資有多難?彼得·博格親自體會過,專業公司不敢投,私人投資找不到,預售版權沒人買,眾籌難度大過天……

像克裏斯托·諾蘭剛出道時,為了籌措新片的拍攝資金,不惜放下身段在電影院裏面求觀眾眾籌。

盡管路比別的新人導演走得順的順,彼得·博格卻也充分體會過其中的艱難困苦。

當年剛離開邁克爾·曼時,他去找投資,去了一個拍藝術片的公司,那個負責人打著哈欠聽完了他費勁口舌的講述,然後說,你看我們做的都是奧斯卡量級的……

於是,對方連劇本都沒有看,就拒絕了。

隨後他的項目在邁克爾·曼的介紹下,找到了投資,並且也讓制作公司小賺一筆,但當年拒絕他的那家公司,卻沒有因為自己錯過了一部賺錢的電影而後悔:拒絕一部沒有任何人背書的處女作,在他們看來是符合專業精神的做法。

正如他親身感受到的一樣:一個無奈的現狀是,如果你是新人,那麽你的劇本寫的多好,很多時候並不能讓你在面對投資人的時候加分。

甚至,同樣一個劇本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命運:有大導演邁克爾·曼的推薦,他那個項目拉到了投資;沒有邁克爾·曼的幫助,他或許到現在都找不到投資。

二十分鐘之後,拍攝準時開始,彼得·博格坐在導演監視器後面,聚精會神的掌控全場。

槍聲又一次響起,《全民超人漢考克》的拍攝吸引了很多媒體記者和行人的圍觀,不少人都聚集在外圍觀看,有些影迷發現馬修之後,還準備好了筆和本子,打算等一會去找他簽名。

弗朗西斯·勞倫斯走出死星大廈門口,匯合等在門口的寶拉·巴頓,也發現了不遠處的拍攝。

“是馬修·霍納主演的影片在拍攝。”寶拉·巴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