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龍門

編劇很重要。

之於電視劇,編劇和劇本,堪稱靈魂,之於電影,似乎沒那麽重要了,大家都說,導演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以很多導演都更願意、也更向往能去拍電影,會覺得電視劇導演LOW,電影導演才高大上。

劇本,編劇,只是電影的一部分,甚至對於很多大導演來說,劇本幹脆就可有可無,因為大家公認,電影是聲光電的綜合藝術,而並非像電視劇那樣,是單純的就講一段故事——但其實呢,窮究全球數十年電影歷史,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的電影發展史,就會發現,劇本之於電影,也同樣重要。

尤其是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來說,劇本,更是無比的重要。

細觀影史,但凡是大賣的商業電影,無論中外,要麽是導演本身就特別擅長講故事,要麽導演幹脆就是編劇出身的,要麽就是導演是個非常尊重編劇的人。

概莫能外。

在另外那個時空,香港電影的輝煌十年時期,那些賣座的大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是資深編劇,王晶、徐克、吳宇森,等等。

斯皮爾伯格特別擅長講故事、拍故事,詹姆斯·卡梅隆是個絕對頂級的故事大師,邁克爾·貝的故事雖然講得漏洞百出,由此博得了“爆炸貝”的雅號,但其實,他特別清楚觀眾愛看什麽,而且故事節奏把握的相當好,再到牛叉的諾蘭兄弟,等等等等。

把視線放到國內,國師早期那些被眾口一詞稱贊的片子,大多是改編自原著,而且即便是改編自原著,也必須由專業編劇來操刀,不能導演說怎麽拍就怎麽拍——道理很簡單,那時候沒有商業電影公司,你想拍片子,得走各地電影廠的流程,電影廠裏都養著編劇呢,你要是不用編劇,不等於搶人家工作、砸人家飯碗嗎?這是體制所不允許的。

而且實話說,即便到了國師的《紅高粱》在柏林拿了獎,一時間名聲大噪,但是在體制內,也就是個新銳導演而已,他沒那麽大牌子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都拍的真好。那些電影,雖然可能其實並沒給國師帶來多少經濟利益,但真的,奠定了他身為國師的穩固基礎,成為他後期一遍遍撈錢的最大根源。

後來,商業了,國師備受追捧,手裏的權力無限大,想怎麽拍就怎麽拍——因為大家都覺得,那是張國師啊!他那麽屌,我一個外行怎麽可以插手?

然後,他真的開始為所欲為了,於是他的片子從故事性上,開始沒法看了!

你再怎麽大師,再怎麽鏡頭美學、色彩美學,故事講成那個渣樣,讓我怎麽給你打兩星以上的分數啊?給你兩顆星,其中一顆都是給《活著》的!

因為《活著》幾乎值六顆星。

扯遠了!

放到當下這個時空裏,毛病幾乎完全一樣。

一眾大導演,一旦達到了某種高度,就真的是有點目中無人的感覺了,從秦渭到杜維運,到劉承章,清一色的炫技,然後,他們撲了。

反觀李謙,從以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出道,到《我的野蠻女友》中對鏡頭把握的稚嫩,到《黃飛鴻》的成熟,《紅高粱》的爆發,再到《黑客帝國》的近乎大成,他的在講故事之外的其它電影表達能力,始終都在穩步的提升之中,但他拍的電影的票房,卻一直都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國內最頂級的。

為什麽?為什麽《我的野蠻女友》鏡頭稚嫩,也一樣大賣?讓他一個初初入門的新人導演,就此在電影導演這個位子上也一舉成名了?

而到了《黑客帝國》,居然就這樣子的一飛沖天?

說白了,原因就一個,他始終堅持故事才是一部商業電影的核心!

技術手段再牛逼,導演才華再橫溢,都要拿來為故事服務,才能打造出優秀的好看的商業電影。否則,重心一旦偏離開故事,側重於美術也好,人文內涵也好,炫目的特效也好,都必然面臨或這樣或那樣的失敗。

舉個例子,一百年拍文藝片,靠拿獎過日子的墨鏡王,終於勉強認真點的去講了一段故事,其實講的還是不算太好,但是在保持了原有逼格不丟的前提下,票房頓時就爆了!

真以為全國那麽多觀眾是奔著墨鏡王的逼格去的?

說白了,首先還是看故事。

而回到當下這個時空的2004年,《龍門客棧》的故事拿出來,絕對是頂級的——事實上,別管哪個時空,這個故事都是相當好的故事。

而金漢雖然骨子裏還是那個深度的文藝導演,但他畢竟也是拍過《流星花園》和《浪漫滿屋》這種青春偶像劇的人,講故事,他會。

把故事講得流暢,但又時時刻刻保證不流於俗套,時時刻刻都能展露一點點文藝導演對於鏡頭語言的那種把握,那種美感……才是他這部電影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