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觀點(第2/2頁)

每一張贊成票背後,都有美國人民的眼淚在裏面。所以說,戰爭這種東西,往往是表面風光。

不用說,賈立東是希望好處拿的越多越好,最好是再來半年的戰爭前戲,然後前戲做累了,或者發生了別的什麽事,幹脆別打了。

這種觀點不光在中國有市場,在全世界都有市場。1月15日到1月17日期間,是薩達姆最忙碌的時間,有無數個國家的政要請求他撤兵科威特,從而驅散戰爭陰影。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來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非正義的,但伊拉克被打也不是什麽好事。假如伊拉克能夠主動離開科威特,聯合國的決議就算是生效了,美國發動戰爭的正義性也就消除了。

但是,就像是這場戰爭的發起一樣,薩達姆錯誤的判斷了形勢。其實,他8月份開打科威特,就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美國大使當日接受了薩達姆的召見後,覺得天下太平,直接坐飛機渡假去了,哪知道薩達姆轉身就下令進攻。

現在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

蘇城開始還聽著,然後就聽賈立東的方案越來越理想化。

直到賈立東看著蘇振國的眼睛,充滿期望的提出自己的方案:“蘇聯的態度很關鍵,在這一點上,中國是有優勢的。我們應該和莫斯科一起提出重新審議聯合國決議,同時共同敦促伊拉克退兵。如果向薩達姆保證不賠款,還是有一定的可能的,再怎麽說,伊拉克也是蘇聯的前盟友。”

這不再是清談,而是實質性的措施了。

蘇城緩緩的喝了一口水,在其他人思考間,道:“蘇聯不足為盟。”

解體前的北極熊確實有點虛弱,但並不是被掠奪以後的隱身俄羅斯。戈爾巴喬夫對美國唯唯諾諾,對其他國家就沒那麽友好了,蘇振國要是聽從賈立東的意見,跑去和蘇聯搞聯合,非得把早前賺的好處都吐出去不成。

不過,要蘇城和賈立東這種政策研究中心的嘴皮子辯論,那就是以短擊長了。他等了一下,平和的道:“戰爭馬上開打,兩天內。我覺得,現在關注的重點,要從戰爭前的狀態,進入到戰爭中了。”

他沒說一天內,免得太欺負賈立東。

但賈立東已經覺得夠被欺負了,憤慨道:“你用這種武斷猜測影響國家政策,心態不正。”

國家領導人不是神,其知識體系永遠是不完整的。在對外政策的制定上也是如此,沒有幾個人了解委內瑞拉的同時了解剛果金,了解葡萄牙的同時知道丹麥想什麽,這種情況下,往往是領導信任哪個智囊,他就會采用該智囊的方案。

如果成功,智囊的價值也就上升了。對賈立東的官方身份來說,這就是再好不過的晉升之資了。

如果是不了解的東西,蘇城不會發表意見的。但是,他明明知道戰爭在即,又怎麽能看著賈立東勸說蘇振國采取完全相反的錯誤方案。

他沒有多做思考,就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布什這個家夥是在德克薩斯做石油起家的,自己創建了石油公司,也做過近海石油公司的總經理,他在中東問題上自己的一套。我們想通過蘇聯影響美國,最後最大的可能是布什影響了戈爾巴喬夫,把我們丟到了一邊去。而且,布什的老爹什麽斯科特布什的家夥,既是政界名人,又是華爾街的金融大亨,他們家根本就是美國石油公司的代言人,其對中東的滲透和了解,超過絕大多數的專家,沒有真東西,光是外交施壓,他不聽你的,石油公司對他們的壓力最大。”

蘇城稍停,又是一哂,道:“波斯灣開戰,油價竟然不漲,為什麽?這就是石油公司在揍薩達姆。”

這是一個新思路,也是屬於蘇城的思路,只有他說出來才可信。

90年代初的中國人,主要關心外國領導人的任職履歷。少部分人也許注意到了他們的社會經歷,但出於一種習慣,往往不其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

蘇城沒有接受中國外交的傳統熏陶,又有光環在身,論點一下子閃瞎了賈立東的眼睛。

蘇振國眼神一亮,擡手一看表,宣布早餐結束,並對蘇城道:“再組織一下你的觀點,也許還有人想聽。”

蘇城也看看自己的海鷗表,離美軍的“沙漠風暴”行動,也沒多長時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