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9章 成果獎(第2/3頁)

熱點領域被中國學者占領,外國學者往往就會改弦易轍,但是,期刊社可不能隨意的改變類型。

被占領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另一方面,期刊社與學者之間的淺合作,也是必然存在的,像是楊銳與JMC,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

以楊銳為通訊作者的論文在JMC好發表,是很久以前就證明的事了。

大家並沒有互相通氣,甚至不認識,但是,楊銳有文章優先丟給JMC,後者優先發表楊銳的實驗室的文章,就是一種不用言說的合作。

而對王良才來說,《JMC》已然稱得上有誘惑力了。

影響因子4.0的期刊,當然是很有誘惑力的,它和SCI的入門級期刊,中間差的至少是三個重本。

別說是80年代的中國人很在乎這個,再過三十年,國外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一樣很在乎這個。

“真的能在《JMC》上發表嗎?會不會太勉強了。”王良才想贏怕輸的道:“萬一,之後讓外國人看到,咱們這個論文是好些年前的,是不是不太好。”

“王教授,咱們得有自信,一篇《JMC》算什麽,你後面的實驗做下來,肯定是要上CNS的,現在就當是預熱了。”楊銳的語氣隨意的很。

王良才望著還是研究生年紀的楊銳,卻不得不承認,人家說的沒毛病。

的確,JMC對國內學者來說是很難的事,對國外學者也不見得容易,可是,對得了諾貝爾獎的楊銳算什麽?

別說是一篇正式的論文了,諾獎獲得者就是寫個隨筆,想發表在JMC上都不是問題。

什麽?JMC上沒有隨筆的欄目?那欄目還不是編輯決定的。

在學術界,有錢不是最牛的,當然,有錢的確是很牛,但是,最牛的還是名望。

看沙特阿拉伯就知道了,他們缺錢嗎?但是,整個沙特每年發表的論文,也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水平,比埃及多不到哪裏去。

相比之下,大家都說是一窮二白的中國,到了87年,其實也不能說是一窮二白了。

200萬的科研人員不是一天冒出來的,否則,也不會有屠呦呦的抗瘧藥,有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有兩彈一星的出現了。

傳說中的深圳速度,也不是一天就冒頭的,那是幾十萬的鐵道兵,整建制的開拔上去,用智力用命拼出來的。

從留美幼童回國,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開始,中國就在科學之路上狂奔起來了。

剛開始學走的國家,免不了跌跌撞撞,但是,它終究是奔跑了起來的。

到了80年代,青年期的新中國,它的奔跑速度,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國家。

所謂的基建狂魔,所需要的上千萬的工程人員,上億的建築工人,也是一點一點的積攢出來的。

被占領的學術期刊,一篇篇的學術論文,也是學者們一點點的拼搏出來的。

王良才現在的心虛,只能說是時代帶來的局限。

但是,他已經開始有一點點的後悔了。

楊銳既然如此確信的話,王良才覺得,這篇小文章,應該真的能在JMC上發表了。

再小的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4.0的期刊上,那都是一樣的。

王良才不禁想,要是自己剛才沒那麽隨意的話,現在是不是能獨享第一作者呢?

再要將論文的撰寫權要回來,王良才也有些不好意思。只能默默安慰自己,並列第一作者在評職稱的時候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

其實,怎麽會差不多呢,一個單獨作者的JMC論文,足夠一名小年輕破格提拔副教授了。

當然,對教授來說是沒有直接的影響了,可是依然,少掉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啊。

直到第二天早上,王良才依舊沉浸在巨大的損失中。

盡管他也知道,論文得是經過楊銳遺傳工程實驗室發表出去的,才有JMC的價值。奈何壓抑不住的傷心,就如滔滔江水,滾滾而下,無可阻擋。

“王教授,正找你呢。”許正平喊了一聲,叫住了要往裏走的王良才。

“哦,許主任呐。”王良才擠出一點笑容。

“王教授,您昨天的表現,傳遍了實驗室,高光時刻呦。可惜咱們實驗室目前是保密單位,否則的話,一定請人寫篇文章報道報道。”許正平寒暄著,笑道:“不過,你也不用擔心,等保密時間過去了,或者上級組織搞報告的時候,你的這個故事,還是要主打的。”

被人如此稱贊,王良才的心情再不好,也露出了笑顏,不禁謙虛起來:“恰逢豈會而已,別說報道什麽的了,我還怕惹的其他研究員不高興。”

“沒有誰真的會不高興。咱們實驗室是項目責任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但是,不管是誰完成的項目,項目負責人都是記功的。你推進了整體進度,這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事。”許正平也不講道德品德什麽的,順便就給王良才講了實驗室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