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價值幾何(第2/2頁)

楊銳對信息的了解,在這個時代是超人一等的,而他目前的身份,又讓他在使用這些信息的過程中,具有超人一等的姿態。

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獲得者,預判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化工與醫藥產業發展,準確了就是遠見卓識,不準確才是稀罕。

事實上,楊銳目前的身份地位,免不了要寫相關的產業發展的論文的,到時候,別說是分析一二十年的產業發展了,甚至會有人讓你判斷五十年後的世界。

包括胡池、陳廠長等人在內的企業界人士,在整個歐洲的遊歷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然而,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設備購買的機會是一閃而逝的,楊銳並不會在一個工廠,甚至不會在一個城市停留太長時間。廠長們放棄一次設備的購買,再要輪到自己,就要等待很長時間了。

而且,下一次,他們還是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

這個時候的代表團,就像是交了意向金的購房者,只能在開發商給出的有限空間裏做選擇了。

在87年的冬日裏,還沒有人知道,他們今天的選擇,究竟是價值幾何。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有一些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企業中流傳:當初我們廠要是再多捐幾十萬就好了,那時候有個項目,XXX選走了,賺了不知道多少,當時要是讓我們先選了,哪裏還有他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