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章 全力支持(第2/3頁)

諾獎倒不是一定要看年齡,但它是看科學界的聲望的,或者說,是看你的成果在科學界的聲望的,而聲望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

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是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但那是在1915年,首先是諾貝爾獎的聲望、積累與沿襲不深,其次勞倫斯是與自己的父親共同分享了當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想見,勞倫斯同志的老爹必然分享了自己在科學界的聲望,至少令諾獎委員會的學者們,了解到了自己兒子工作的重要性。

更明顯的例子,還可以舉德布羅意。德布羅意就是那個號稱博士論文只有一頁,且用博士論文得了諾獎的“年輕人”。當然,博士論文只有一頁是胡扯的謠言,但是,能以37歲奪得諾貝爾獎本身,的確是非常厲害的。

可是,要說德布羅意獲得諾獎全憑天才的思想,那就太天真了。

首先,剛剛博士畢業的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為何能夠進入諾獎評選委員會的眼簾呢?20世紀初的博士生雖然少,但也沒到論文能夠得到矚目的程度,事實上,大部分的自然科學類博士的論文,都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就像是後世的博士生的論文一樣。

但是,因為兩件事,德布羅意得到了科學界異乎尋常的關注。

第一,愛因斯坦給了德布羅意一個大推薦。

號稱20世紀科學主宰的愛因斯坦,在閱讀了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之後,非常喜歡,於是,在自己的論文裏,指名道姓的提到德布羅意,說“一個物質粒子或物質粒子系可以怎樣用一個波場相對應,德布羅意先生已在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論文中指出了”。

簡單來說,成神之後的愛因斯坦之於科學界,就相當於CCTV之於中國,他的論文,每一個有追求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或者任何學家,起碼都會拿起來看的,你不看是混不下去的,因為晚上的沙龍肯定會有人問:您對今天發表的愛因斯坦先生的論文怎麽看……

那麽,神化後的愛因斯坦為什麽要給德布羅意一個大推薦呢?拋去有真材實料之外——有真材實料的年輕人多了,愛因斯坦不可能都在論文裏提名字——還是德布羅意的論文撓到了愛因斯坦的癢處。

德布羅意的工作用簡單的詞匯來表達,就是“物質波”的概念,而物質波是“波粒二象性”的派生,換言之,是對愛因斯坦的工作的進一步的推進,是對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的肯定。

愛因斯坦看到自己的工作後繼有人,自然很開心,也才會在寫自己論文的時候,順便給德布羅意寫一段軟文。

但是,僅僅是愛因斯坦帶來的曝光率,還不足以令德布羅意人盡皆知。

於是,偉大的薛定諤出手了,這只神貓的主子在自己著名的波動力學論文下中發表了軟文:“這些考慮的靈感,主要歸因於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先生的獨創性的論文”。

至此,德布羅意名聲大噪,當年就有幾間實驗室搶著給他做實驗證明,第二年就獲得了理論證明,翌年就拿到了諾獎。

回溯整件事,德布羅意的運氣似乎非常之好,可謂是完美的一朝得勢風雲起的典範。但是,若是深究一下,故事就不那麽和諧了。

比如說,愛因斯坦為何會閱讀德布羅意的論文呢?科學主宰是很忙的,哪裏有時間去讀博士生的文章。

起因是德布羅意的老師郎之萬拜托了愛因斯坦。郎之萬是居裏夫人的大弟子,並因為師生戀而聞名於巴黎,以其聲望為德布羅意背書,才爭取到了愛因斯坦的時間。再深究一步,郎之萬那麽多學生,包括後來得了諾獎的居裏夫人的女兒伊蕾娜·居裏,為什麽獨獨因為德布羅意而拜托愛因斯坦呢,因為德布羅意是爵八代——德布羅意公爵繼承人,祖父當過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的那種。

所以,真正了解歷史人物的背景,就會發現他們做出的決定,往往並不僅僅是因為事件本身,還是基於人物關系的,老外除了手法糙一點之外,心情依舊是屬於人的。

楊銳也因此知道,自己要競爭諾獎的難度有多大,就他目前的資歷和聲望來說,若是不能獲得國家級的資助,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倒不是說純靠學術不能得諾獎,但那除了好運氣之外,通常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等待,德布羅意37歲都屬於特例了,屠呦呦70年代做的工作,到80多歲的時候獲獎,也不算太稀罕。

蔡教授更明白,而且,他知道現在的關鍵首先在於說服朱院士。

在車上,蔡教授就開始積累氣勢,到了朱院士的辦公室,蔡教授更是器宇軒昂的道:“朱院士,我們北大已經決定,全力支持楊銳獲得諾貝爾獎了。”

他說的很有技巧性了,北大可不知道楊銳還存著這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