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全面(第2/3頁)

但是,G蛋白偶聯受體太難了,其中的關鍵點也太多了,難到多到論文和書籍中幾乎無法全面描述。

這就好像是幾百年前的化學,玄學的成分不比科學少,許多結論都是試出來的,許多關鍵點都是猜的,或者用好一點的描述,是抓住了成功的瞬間。

因此,在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中,楊銳需要其他人自己設計小的思路,甚至修改大思路都沒有問題,因為後世的答案,也不是最完美的。

這也意味著,楊銳真正的成為了此項目的老板,而非又做老板又做員工的模式。

小超市升級大超市,操作模式自然不同了。

理所當然的,楊銳決定將第一作者的名頭讓出來,換言之,就是將員工的薪水和榮譽,歸於員工本人。

否則,那就不是剝削,而是扒皮了。

剝削是科研界的生態,扒皮就完全不符合楊銳做科研的心情與理想了,那種將所有工作都交給手下,甚至連經費申請和思路都不提供的老板,曾經也是楊銳厭惡的對象。

他不要成為那樣的人,祖宗保佑,他也不需要成為那樣的人。

此外,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的項目,楊銳其實也不需要第一作者的名頭的。

當然,第一作者的名頭是很有用的,CNS級的論文,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院士評比中,都是有需要的,其他榮譽也是如此,但是,就像是沃爾瑪的老板只需要證明自己能做一名好員工一樣,國際級的大型實驗室的老板只要有過CNS級的第一作者的名頭,或者說,偶爾能夠成為CNS級的第一作者,那就足夠了,老板有通訊作者的名義,已經能夠證明自己,就像是沃爾瑪的老板,不需要證明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的一樣。

如果放在一個更大的項目中,例如曼哈頓計劃中,奧本海默其實一個實驗都沒有做過,他不需要做,他只要看下面一萬多名科研人員的成果,然後分析路線和方向就行了。

最終,胖子和瘦子起爆,所有人都知道奧本海默的價值,而並不在乎他是否真的做過某個具體的實驗,下面的一萬多名科研人員,以及全世界的科學家,也都明白此道理。

從楊銳的思路出發,G蛋白偶聯受體對他的核心價值是面向諾獎的。

他對一篇Cell或者Nature的第一作者已經沒什麽絕對性的要求了,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是奔著國際級實驗室去的,他都是要做大BOSS的人了,又何必再證明自己有超強的雇員能力呢?更不要說他已經證明過了。

而諾獎,諾獎向來都是沖著通訊作者去的。

事實上,包括國內的傑青、院士等稱號,其實也都是沖著通訊作者去的——世界是勞動者的,也是資本家的,但終究還是資本家的。

諾獎每年的三個名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提名。

而提名是來自於國際聲望的。

換言之,一名沒有什麽名氣的學者,就是有資格得諾獎,你拿不到提名也是枉然,甚至去年有提名,今年沒提名,今年照樣沒資格得獎。

史上最慘岡伯格因為發現了自由基而原本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由於沙俄的秘密警察刻意拖延了邱蓋夫從聖彼得堡提交的提名,他失去了1915年的首次機會,到了1916年,作為最欣賞也最了解岡伯格工作的邱蓋夫,卻沒有收到提名他人的邀請,於是,岡伯格照例失去了1916年的第二次提名機會,最終,岡伯格從1921年到1940年間,共收到了16個人的8次提名,卻總是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成為了有諾獎成果,而無諾獎榮譽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員。

而最牛的諾獎提名者當屬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1945年1月19日,發出了一封電報,也就是民國人常說的通電,說:“提名泡利獲得物理學獎,他的包括有我們稱之為泡利原理或不相容原理的對現代量子理論的貢獻構成了現代量子物理學的獨立於其他基本粒子理論的基礎部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於是,泡利得到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且有一個與愛因斯坦的電報說法一致的頒獎詞:引起發現了不相容原理,也稱之為泡利原理。

G蛋白偶聯受體的成果是諾獎級的,同樣是BOSS級的。

它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項目組能夠完成的項目,它是需要一個頂級實驗室,大量的人手,以及天才的思路才能完成的項目。

一旦做成,這是不遜色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成果,在學術圈,震動或許更大。當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光是中間階段,就一口氣發了七八篇的Science,G蛋白偶聯受體要發表論文的時候,也不會是個位數的文章,楊銳會在切實參與了實驗的論文中署名第一作者,剩下的榮譽,他決定還是分給應該得獎的人。

一名將軍深謀遠猷是超等的,攻城略地是一等的,提一把狙擊槍在自己挖的戰壕裏打冷槍算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