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心好痛(第2/3頁)

課程基本都是捷利康的培訓部給提供的,美國的綠石角公司也給幫忙找了幾名培訓師。對於跨國公司來說,給自己公司的醫藥代表做培訓,或者給第三世界的醫藥代表做培訓,都是駕輕就熟的工作。

孫明哲等人也聽的極其認真。

80年代人,對於學習都有點異乎尋常的認真,許多人平時都會備一個本子,將所有能夠記下來的知識記下來。像是世界十大知名建築,全球活的最久的人,中國宋代官窯的特點等等,都會用正楷字,一筆一劃的寫在本子上。

一些認真的人,十年二十年下來,都能積累上百個筆記本,直到他們第一次用到搜索引擎為止……

華銳做的短期培訓,又是即時能用的知識,孫明哲等人簡直像是在聽秘笈似的聽。

實際上,在這個年代,華銳的培訓教材,和秘笈也差不多了。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裏生活的人,是很難想象知識爆炸之前的人們,是如何獲取知識和信息的。

86年的中國是沒有網絡的,就是能上網,你也找不到多少中文訊息,理所當然的,掌握著最快的信息渠道的是報紙,而報紙,每天更新著國內外的要聞,知識的深度明顯不夠。

書籍的深度是足夠的,雜志介於書籍和報紙之間,但是,不管是傳播報紙、雜志還是書籍的成本都是很高的,即使住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裏,你也不能想買什麽書就買什麽書。

事實上,哪怕是不考慮買書的成本,80年代人也是買不到書的,因為市場上就沒有這麽多的書,新華書店人滿為患,讀者排隊繳費的場景,在80年代實在普遍,卻是後世中國人再難經歷的。

更加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傳播,而在於內容本身。

以管理學為例,中國有幾十上百萬家的企業,有上千萬名企業管理人員需要知道如何管理,至少,知道市場經濟下,優良的管理是怎麽樣的。

然而,截止80年代中期,中國是沒有一本真正的管理學著作的,沿襲至今的蘇式管理學書籍已不合時宜了,外國的管理學著作,要麽太過於深奧,不能適應平均學歷只是中學的國企管理人員,要麽就是被翻譯的亂七八糟。

最終,風行於80年代的管理學著作,發行上百萬本,造福於數十萬國企管理人員的管理學著作,是《艾柯卡自傳》——艾柯卡曾經是福特汽車的總經理,以總裁身份加入了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並讓克萊斯勒扭虧為盈,賺到了超量的利潤。

雖然是很厲害的一名企業家,但是,以自傳為管理學教程,可以想象80年代知識的匱乏,簡直與拿著《三國演義》當軍事教程一樣無稽。

歷史就是如此的無稽。

其實,80年代的中國人,也看到了自己的窘相,奈何時間有限,翻譯人員有限,想要大批量的介紹國外的著作,卻是任何出版社也做不到的事。

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和懂英文才如此之重要。

如果一個單位有接受了四年完整教育的大學生,最起碼,這個大學生是用了大量時間掃過學校圖書館的,知道到哪裏找資料,或者最好知道些皮毛——雖然只是些皮毛,也是沒看過秘笈的基層幹部們想破頭也經驗不出來的。

若是能獨立翻譯英文著作,那自然更是上升到了一個量級,任何央企如果能招攬到這樣一名學生或職員,盡可以自己建立起行業秘笈,甚至創立一個行業標準都有可能。

對於華銳的員工們來說,醫藥代表是什麽,老實說,並沒有什麽概念。

經過了培訓,才是漸漸的清晰起來。

如此兩日,再沒有人談逃課雲雲。

到了第三日,楊銳上台,教室內更是熱鬧。

孫明哲來的稍晚一些,就見不止有來培訓的醫藥代表,他認識的國醫外貿的海處長等人,還有一些不認識,卻明顯是官員或國企領導的中老年人,混跡其中。

孫明哲往前走了幾步,來到陳博年身邊坐下,低聲問道:“今天怎麽來這麽多人?”

“知道楊銳要講什麽課題嗎?”陳博年低聲反問。

“什麽?”

“《我們要建立什麽樣的GMP制度》。”

“什麽?”

“這就是題目,楊銳的題目,《我們要建立什麽樣的GMP制度》,夠大吧?”陳博年說著呶呶嘴,道:“前兩天給咱們帶項目的教授,都坐那裏呢。”

孫明哲一驚:“外國教授還聽楊銳的課?”

“人家是世界級的。”

“這樣子……”

“還有厲害的呢。”陳博年又說著示意另一邊,小聲道:“政務院和衛生部的。”

“咦,你認識?”

“聲音小一點。”陳博年拉了孫明哲一把:“我認識個鬼啊,戴部長開會前說的,就怕咱們不小心得罪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