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規範》(第2/2頁)

發現楊銳對藥品生產有了解,不少人立即和他聊了起來。

並沒有人奇怪楊銳對制藥業的了解,能做出參與臨床試驗的新藥的人,都可以說是制藥業的代表了。

一群人很快聊的熱絡起來。

楊銳有意無意的選出幾條自己認同的《藥品生產管理規定》的總綱之後,會議的氣氛更上一層樓。

楊銳亦是很認真的參與討論。

這種類似法規性質的《規定》,和專門的學術報告還是很不同的,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受到不同人的不同認知結構的影響。

楊銳希望得到一份符合自己認知的《規定》,就不會完全照抄腦海中的《規定》。

不過,一些細節和結構方面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楊銳第一天就給委員會的委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飯時間,蔣同化匆匆返回,看到的就是楊銳如魚得水的模樣。

至於蔣同化本人,除了幾位來自衛生系統的研究員和他打招呼以外,甚至都沒有得到基本的歡迎。

“楊銳又搞了什麽?”蔣同化站到自己的小圈子裏,小聲詢問。

“楊銳對藥品生產有一套。”蔣同化的師弟範成義沒有靠近,就隔空聽著,也是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

“比你還有一套?”蔣同化問。

“人家有理論有實踐。”範成義頓了一下,道:“我剛才聽他說,英國捷利康在全球建立的輔酶Q10的工廠,都是采用他設計的標準。”

蔣同化訝然問:“真的?”

“估計不會假,這種事問一下就知道了。捷利康在京城就有代表處,在國外的規模也很大。”範成義嘖嘖有聲,道:“以前就知道楊銳做的輔酶Q10的專利賣給了英國人,沒想到他弄出了全套的生產工藝。”

在互聯網時代以前,信息流通從來都是緩慢的。就是圈子相對較小的科技界,也非常依賴各種會議和集會。當然,科技界和社會之間的信息流暢就更是問題多多了,價值頂尖的成果不出名,或者是部分出名的情況太多太多。

比如制藥界和化學合成界的頂尖成果兩步法合成維生素C,堪稱神一般的作品,但出了生物界,知者寥寥。而同樣做出了頂尖工作的比如陳景潤,在中國人盡皆知,與其說是科學成就,不如說是《人民文學》和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就。

陳景潤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完成於1973年,直到1978年,都沒有在社會上引起絲毫波瀾,直到《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問世,一夜之間,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聲就響徹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報紙、廣播電台紛紛轉載,黨政軍領導幹部引領閱讀……

然而,與陳景潤做出了相似貢獻的潘承洞和王元,卻並沒有收獲多少社會聲望。相對於陳景潤證明了1+2,潘承洞證明的1+5,王元和潘承洞共同證明的1+4在學術上並不遜色,按道理說,大家都沒有最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本應該是不相上下的,但結果並不如此。

相比前人,楊銳更知道這種成果與聲望不符的情況,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在意輿論和宣傳的,采訪和新聞都沒有斷過。

輔酶Q10的生產工藝的問題,卻是楊銳一直不怎麽在意的部分,沒想到今天放出來,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

蔣同化頓時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脅。

他對GMP委員會也是有野望的,不希望看到楊銳這種意外因素的出現。

作為半官僚化的學者,蔣同化其實不怕那些脫離一線的學者,比項目比後台,他有衛生部的支持,這就足夠了。

同樣的,蔣同化也不怕那些精力不濟的老年人,做《藥品生產管理規定》就像是古代的修史一樣,這是一項漫長而嚴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體力和精力的儲備,老年人的經驗再多,也是有心無力。

反而是楊銳這樣的學者,對蔣同化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失去梁策以後,蔣同化更是缺少強硬的工具。

當然,蔣同化並不覺得楊銳有能力執掌GMP委員會,他自己甚至都只是將此當做一個目標而已。能夠產生充足的影響力就不容易了,蔣同化更擔心的是楊銳會抵消自己的部分影響。

“梁策真走了?”範成義又擔心的問了一句。

蔣同化回看他一眼,道:“不走怎麽辦?”

“明年估計還有一次補選,這次不行,下次來也一樣。”範成義更像是安慰自己。

蔣同化笑了笑,心裏卻不以為然,就梁策的心理素質,他是承擔不起再一次補選了。

“我去會會楊銳。”蔣同化見身邊幾位同僚都是士氣不振的模樣,卻是決定再開荒一次楊銳。

範成義等人假意阻攔一番,就由著蔣同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