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歷史認可(第2/3頁)

而楊銳從離子通道的研究到PCR的研究,從輔酶Q10的技術改良到去鐵酮的合成,三千萬的經費不一定能花到,千萬是早就過線了,兩千萬也是沒問題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任何偉大的創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應該說,在去鐵酮的研究方面,楊銳依然稱不上創新,更稱不上偉大,但對他個人來說,這是一次偉大的飛躍。

再有任何一種藥物放在楊銳面前,楊銳不敢說能開發出嶄新的品種,但他敢於做一種全新的仿制藥。

這樣的水平,就是回到21世紀,也足夠楊銳在產業界找一份年薪數十萬的工作了,若是能將80年代的工作經歷帶回去——僅僅是做了哪些工作的部分,通過跨國制藥公司的面試,拿產業界的一流薪水,亦是有可能做到的,在一家國企的仿制藥工廠做總工程師,都差不多是夠格的。

而在84年,楊銳的水準自然更是水漲船高。

蔡教授等人也知道此點,他們不用看什麽虛無縹緲的靈感,甚至不用加成去鐵酮的意義或者價值,就是獨立合成幾十種化合物,並且主持多種化合物進行動物實驗,這在國內已經是一流的水準了。

換成去鐵屎,去鐵尿,這樣的研究一樣能夠展現出楊銳的能力。

且比幹巴巴的數據更給力。

劉院長在眾人的贊嘆聲中,再次遺憾的道:“可惜去鐵酮是華銳實驗室做的,要是咱們北大做的,這也是填補國內空白了。”

“華銳實驗室的也算吧,主要工作都是在國內完成的。”伍洪波說了一句正經話。

楊銳回答道:“所有工作都是在國內完成的。”

“有外國人參與?”

“從捷利康借了一名制藥廠的研究員,了解情況,他沒有參加研究。動物實驗期間,有一名英國劍橋的教授參與,但她完全沒有參與合成過程。”楊銳停了一下,道:“動物實驗的主要工作是這位葛瑞絲教授,以及中國的王曉蕓研究員完成的。王曉蕓以前在咱們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兩人的貢獻大約是六四開。”

楊銳說的很認真,別看是私下場合,現在說的話都是有用的。尤其是科研貢獻的問題,在國內在國外都不能信口胡說的,如《自然》、《科學》這樣的雜志,甚至有專門的機制,要求科研參與者和組織者分別詳細的描述自己的貢獻。而在各種獎項的評選中,貢獻也是評選方重點考量的因素,同一個研究可能有三個人參與,可能有三十個人參與,可能涉及到過去六十年的長期發展,但諾貝爾獎就能給三個人,到時候算給誰,就是貢獻說了算。

幾個人點頭表示明白,道:“動物實驗不能算是去鐵酮研究的重點。”

“動物實驗以後,有調整過化合物?”伍洪波問的更細。

楊銳搖頭,道:“沒有,動物實驗一氣呵成,結果非常好。”

“那我看可以,我建議咱們托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一把,最近評獎的話……”

“評獎不合適,小獎沒意義,大獎的話,楊銳還是年輕了些。”蔡教授深諳國內科研界的潛規則,論資排輩這種事,什麽時候都少不了。以楊銳學生的身份和20出頭的年齡,他要是拿一個大獎,將無數五六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前輩擠下去,會是什麽後果?

如果是饑腸轆轆的邊緣學者,蛋糕送到嘴邊,不管帶毒不帶毒,自然都要咬一口,但楊銳前胸貼著《Cell》的論文,後背掛著《Nature》的超水平引用,早就吃的飽腹了,自然不值得為了一塊肉再舍命拼搏。

蔡教授看了楊銳一眼,幹脆道:“楊銳,你有什麽想法,要不提出來?”

大家都看向楊銳。

楊銳瞬間意識到,蔡教授給了自己一個極好的機會。

這可是個極其難得的機會。在場的學者,光是學部委員就有兩位,安林海和沈興德也是準學部委員的水平,業內聲望高企,而且,大家還來自不同的單位,蔡教授是北大生物系的制高點,安林海是北大項目申請委員會的主席,沈興德是清華生物學的中流砥柱,伍洪波和慶志勇則是中科院在生物學方面的大山頭。

這麽多成員,雖然都是蔡教授邀請而來的圈子成員,但他們現在做出的決定,可比蔡教授一個人倡導所能爆發出的能量大的多。

楊銳的小心臟再次怦怦的快跳起來。

“我想請國家,咱們國家的科研界,認可我在PCR技術上的貢獻。”楊銳說出目前對自己最重要的成果。

沈興德問:“PCR不是做了成果鑒定?”

“是,但我希望能以比較權威的方式,在美國的法庭上,說明我們鑒定的事實。”楊銳道:“華銳公司目前正在美國與杜邦打官司,美國法庭比較看重在法庭上講出事實,就是一切證據都要通過法庭,如果國內的權威機構能派代表到美國,在法庭上證明我在PCR技術上的貢獻,這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