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紀錄片(第2/3頁)

總編不像是台長那樣高高在上,被方亞男纏的沒辦法,只好說:“我也不知道前因後果呀,你現在問我,我是要犯錯誤的,我只能說,你不要打問,過陣子,你就知道情況了。”

方亞男不甘不願的停下了詢問。

到了大辦公室,總編召集了幾名台裏有名的筆杆子,聚集到自己的辦公室,道:“咱們臨時組建一個專項小組,研究一下接下來的采訪工作啊,接下來,我們重點進行的將是人物采訪。被采訪人的名字叫楊銳,是北京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21歲……”

“這麽年輕?”一位咬著筆杆的筆杆子擡起筆杆子般的細長脖子,問了一句筆杆子式的廢話。

總編點頭,道:“年輕是年輕了一些,但成績很出色……”

停了一下,總編道:“有傳言說,這位楊銳,可能拿到諾貝爾獎,幾率不高,但是,提名大概是已經拿到了……我說了,他拿到諾貝爾獎的幾率並不高……”

“什麽諾貝爾獎,和平獎嗎……”

“提名應該是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吧。”總編不是很確定。

他再說什麽都沒人聽了,幾名筆杆子全都激烈的討論起來了。

方亞男訝然擡頭,她猜到了一部分,但怎麽也想不到真相竟是這個!

在84年的當下,再沒有什麽主題是比為國爭光更有新聞性的了。

看看許海峰受到的禮遇,就能從中窺到一絲端倪。許海峰作為中國奧運奪金的第一人,確實是成績斐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拿到金牌的並不知許海峰一個人,他之所以拿到第一枚金牌的原因之一,是射擊項目的排序更靠前,這種微小的差距,卻產生了巨大的聲望差異,也只有放在80年代的環境中,才能令人理解。

這個重新打開國門看世界的國家,正處在一種群體性的癲狂之中,用“渴望”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再恰當不過。

所有的中國人,都在瘋狂的渴望著,渴望金錢、渴望自由、渴望愛情、渴望尊重,他們渴望一切美好的事務,但得到太難,以至於有一名代表得到了,都會引起後世難以想象的轟動。

比起奧運金牌,比起體育世界的成功,諾貝爾獎的含金量或許是太足太足了,足的讓筆杆子們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只余淡淡的沉默。

沉默的太久,以至於有輕輕的嘆息聲。

中國的學術傳統延續千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更是貫穿始終。

然而,學術又實在是太難太難,尤其是在80年代的環境下,中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學術成績,著實是少之又少。

陳景潤為什麽那般有名?若以學術成績論,做出了費馬大定理的懷爾斯的學術成就更高,因為他徹底證明了費馬大定理,而陳景潤只是將哥德巴赫猜想再次往前推進了一步,其成就,與法爾廷斯、肯裏貝特相似,而法爾廷斯與肯裏貝特,正常人都沒聽過,懷爾斯在完成費馬大定理的幾個月裏,倒是在全球媒體面前刷了刷臉,可也僅此而已。

相比之下,陳景潤卻是把中國人刷了個遍,甚至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幾乎成為數學家的代名詞。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完成體的費馬大定理,或者完整體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妥妥的預定了獎項的。

但未完成體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好說了。

北大的大二學生楊銳,現在就要拿到諾貝爾獎了?

“不太可能吧。”熱烈的燃燒之後,是頹廢的灰煙。

幾個筆杆子都點上了煙,煙霧後的臉龐模糊不清。

“我說了,是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他現在只是拿到了提名。”總編給出回答。

“我說的就是提名,不太可能。我研究過諾貝爾獎,他們的提名機制很奇怪的,而且,現在也沒到提名的時間……再說了,21歲的學生,能研究出什麽?諾貝爾是發明家起來的,但諾貝爾獎不是給發明家的。”站在方亞男身側的筆杆子吞雲吐霧,聲音嘶啞。

幾個人微微點頭,表示贊同:“現在社會上很有些人在搞發明創造,但發明是不能得諾貝爾獎的,這個是不一樣的,別人怎麽說咱們不管,咱們自己這麽播出去,就鬧笑話了。”

“就變成事故了。”

“說的是。”

幾個人繼續吞雲吐霧,讓房間變的像是毒氣室似的。

“我這裏有幾個錄像帶,等翻譯同志到了,我們內部看一下。”總編沒有爭辯的意思,轉頭又道:“不管提名有還是沒有,台長都準備拍點東西出來。咱們先準備好,有備無患。另外,我們也在了解具體的情況。”

“有提名和沒提名,區別很大吧。”

“嗯……沒有提名的話,咱們就拍成追蹤報道,連續播放一下,有提名的話……台長的意思是拍成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