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了不起(第2/3頁)

隊伍散亂片刻,就分成了一大一小兩團,領隊一口一個教授的念下去,直到最後一個,道:“楊銳……同學。”

光是這個稱呼上的差別,就足夠令人側目了。

一個團幾十個人,都是齊齊的看向楊銳。

領隊搶在有人質疑前,忙道:“這個標準不是我們定的,是美國的這個組委會做的決定,因為咱們這個團的人數超編了,所以只能請十六個人出來,參加第一場的報告會。”

“就是閑咱水平不夠唄。”有人自然而然的說出了怪話。

領隊咳嗽一聲,裝作沒聽到。

人數多的一團人,看向人數少的一團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學者,不管水平怎麽樣,資歷是不弱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楊銳“同學”了。

比起其他人,楊銳在學術界的力量再弱小不過了,他沒有兼任任何一個國家權力機構的職位,他甚至還不是真正的國家幹部,除了一個實驗室,楊銳手底下沒有多少權利,而他在學術界的積累,也遠遠沒有影響到在場任何一個人的能力。

於是,有人就毫不猶豫的喊了出來:“別人我不管,這個楊銳同學,是怎麽進了組委會的編制的?”

“胡教授,咱們聲音小一點,注意國際影響。”領隊重復了一遍重點,並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看向楊銳。

對他來說,顯然不劃算替楊銳擋雷。

楊銳也料到有此一遭,在進攻與退讓間考慮了兩秒鐘,就選擇了前者,道:“我猜可能是兩點原因吧。”

“哦?還有兩點?”胡教授見楊銳是解釋而非謙讓,表情很是不耐煩。他都是60歲的人了,還要隨車顛簸,本身就是極不願意的,看著年紀比自己小的學者得到了更好待遇,卻是更不平衡。

對其他人,胡教授不好當面得罪,可對楊銳,胡教授就不在乎了。他轉眼間就是要退休的人了,此次出來,本身是福利多於工作,也不擔心楊銳能對自己怎麽樣。

楊銳很熟悉這樣的狀況,坦然道:“第一點,可能是我寄送給組委會的論文發揮了作用,對方覺得有價值,我就入圍了。”

學術會議不像是奧運會,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譬如理論物理,一次全世界規模的盛會往往就是三五十人的規模。生物學的學者人數很多,或許是理論物理學的幾百幾千倍,但規模同樣不會無限制的擴大,尤其是各場報告會,組委會並不會為了多賽點人進去,就搞很大的報告廳。

正常的學術會議往往就是租多大的報告廳,就塞多少人,但願意報名參加的學者的數量並不做限定。

換言之,一次生物類的國際會議可以有3000人參加,但報告廳就能塞300人,那組委會就篩選300人出來,請他們參加第一場報告會——至於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報告會,組委會就不管了,都屬於先到先得的狀態。

這種狀況通常是因為各種國際會議的組委會都很窮,大家不能為了開幕式盛大一點,就不過日子了。另一方面,也是沒有必要,學術報告會,有一兩百人聽,就算是廣而告之了,反正報告會之前,大家就會人手一份的先拿到報告內容,自個回家研究,也是一樣的,現場參加會議,無非是得到一個當面質疑的機會罷了,若是學術水平不夠,這個機會拿到了也沒什麽意義。

其次,除了首場報告會,以後的報告會都是此起彼伏乃至於並列進行的,就像是楊銳曾經參加過的“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大會”那樣,萬眾矚目的獨場報告會只有少數人才有資格做,就像是新聞聯播一樣,其他的報告會等於是互相競爭的關系,組委會弄一個超大的報告廳,那除了開幕式也沒有其他用了,對窮苦的學者們來說,這屬於極大的浪費。

不過,能夠參加首場報告會,還是很能說明一個學者的地位。

因此,大家都把參加首場報告會叫做入圍。

楊銳入圍了,證明他的地位,所以他輕松自如。

胡教授卻是臉色難看,覺得受到了諷刺,禁不住道:“自說自話,還對方覺得你有價值,你的論文裏,都是自賣自誇吧。”

“這正好是我說的第二點。”楊銳此時確實是語帶諷刺了,聲音放輕,且略帶舒緩的道:“我畢竟是發表了一篇Cell,組委會大概覺得,我發表這樣的論文,還是值得誇獎吧。胡教授,您覺得呢?”

胡教授當然是不可能發表Cell了,以他的年紀和資歷,如果發表過Cell,或者相當水平的論文,不說一場國際會議入圍,頭上少說要頂三五個國內的高級頭銜,弄不好還能拿到院士。

事實上,胡教授別說發表Cell,最近幾年,他做的最多的也就是跑項目,然後在手下的論文上寫自己的名字。

賺年輕學者的勞動力自然輕松,但年輕學者的水平往往有所欠缺,能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學者,大部分都是不年輕的,也不會給他打工。胡教授自己不寫論文,只依靠手下的年輕人,自然是缺乏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