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應對(第2/3頁)

到目前為止,在場諸人考慮的其實都是共建實驗室,而且往往將楊銳放在此位上。

就大家看來,這已經是極好的待遇了。

至於蔡教授說的獨立實驗室,更像是一張畫餅,楊銳要拿到它的難度,遠遠比共建實驗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舉棋不定。

其實,要是就成果和論文來說,這裏一多半的學者比不上楊銳。

《細胞》、《自然》和《科學》三本期刊是科研領域的聖經,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條件,全中國一年也發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學領域,根本達不到十篇。

雖然這個位數的論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華等頂級高校或機構名下,但這麽些年積累下來,大部分的教授依舊沒有機會或能力在CNS上發表論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雖然在影響因子超過10.0的SYST-BIOL(系統生物學)發表過多篇論文,但Cell就是Cell,和SB永遠是兩個世界。

當然,唐集中教授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低,也有時代因素,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學者,大部分偏向於發表中文期刊,此時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潤。

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國大學,也不是唯影響因子論的。

然而,再怎麽看,《Cell》也是石破驚天的力量,如果楊銳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哪怕是大四剛畢業留校的小助教,他也有資格獨立領導一間實驗室。

現在差了3年,總歸是讓人心裏拐不過彎來。

不過,蔡教授還是給了楊銳機會。

這已經是他不受傳統、慣性和世俗的影響,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就目前來說,蔡教授還不想依著楊銳的話問下去,轉而道:“你說資金充沛,你認為需要多少錢?”

“20萬美元,再加300萬人民幣。”楊銳自己做的鉀通道項目都花了60多萬美元,現在想起來還要肉疼。

這樣的項目,基本是拿不回一分錢的,申請專利也沒什麽好申請的,甚至據此進行的研究,還是基礎性的,要據此研究的研究的研究,才是有可能申請專利的技術性研究。

不過,就像電影有實驗片、文藝片和商業片一樣,奔著獎項和格調去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純虧的。

像是PCR這種名利雙收的項目,還是非常少的。

如果不是為了積累聲望,楊銳也不會自己投資做鉀通道的論文。

以後,這樣的研究,還是丟給國家實驗室比較好。國民繳稅讓科研狗糟蹋,總比讓公務猿糟蹋的好。

狗才是人類的朋友。

蔡教授對楊銳提出的數字並不意外,反問:“夠嗎?要用多久。”

“根據實驗的熟練程度,還有運氣,三個月到半年,當然,多點錢肯定要快點。”

“如果是10萬美元,400萬人民幣呢?”蔡教授不覺得楊銳要的多,但還是願意省一點外匯。

楊銳笑笑說“不行”,道:“大部分試劑都要進口。”

“如果半年能寫出這樣的論文……”蔡教授指著桌上的《Cell》道:“這個經費我就批準了。”

“多謝蔡教授,那我繼續說了。”

“一次20萬美元,300萬人民幣經費的實驗室,咱們學校也不多的。”蔡教授提醒楊銳。

“我明白。”楊銳知道,如果重做一次原來的項目,肯定有不少副教授乃至教授願意加入,因為他們有極大的可能拿到CNS第一作者或並列第一作者的榮譽。

只是對楊銳來說,這樣的實驗室的營養價值就太低了。明年想要新的項目,還要再來一次會議,也許比這次還難。

稍微醞釀了一下,楊銳再道:“我們先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吧,我之前稍微了解了一下,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檢測方法,大概有這麽幾種,我覺得,成立了新實驗室以後,可以先從檢測方法入手。”

“嗯。”蔡教授頷首,檢測方法是純技術性的,比較穩當,也能獲得一定量的成果。

楊銳清清嗓子,道:“我覺得能做的,第一,蛋白質親和層析;第二,親和印跡;第三,免疫共沉澱;第四,谷胱甘肽轉移酶沉澱實驗;第五,化學交聯法;第六,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法……”

說到這裏的時候,原本笑呵呵的聽楊銳說話的教授們,慢慢認真起來。

只是羅列檢測方法,在場好些人都能做到,無非是熟記或背誦罷了,有厲害的還能過目不忘,那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楊銳的熟練羅列,卻說明最起碼他沒有信口開河。

而在眾人的注意下,楊銳又毫不怯場的說出了三個:“第七,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第八,噬菌體展示技術;第九,酵母雙雜交或多雜交……”

說到第七的時候,包括富教授在內的多人,臉色都變的不自然了。原因很簡單,表面等離子共振什麽的,他們聽過名詞,具體內容卻是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