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無題(第2/3頁)

不過,作為輔助性情報,理查德還是思考起來,說:“如果只是一篇小論文,也不應該寄給《JMC》呀。”

“《藥物化學》。”劉助教先在肚子裏念了兩遍這個自己遠未能企及的名字,將灼熱的嫉妒壓了下去,繼續用英文道:“說不定,是因為楊銳在《JMC》上發表過一篇論文,然後認為自己的小論文也可以發表出去,或者,他認識某位編輯和審稿人。”

“認識編輯和審稿人,也不足以令一篇沒有充足實驗支撐的淺顯論文發表,沒有完整的論證,《JMC》這樣的期刊也不會隨便收論文的。”理查德的語氣裏,有意無意的貶低了一下JMC。

1984年的世界是美國時間的,在整個80年代,美國科研界是最為強勢的。

就像是理查德與楊銳交流時曾經說過的那樣,《JMC》在美國,也是一般研究生無法發表的論文。雖然是否定句,但實際上,像是JMC這樣影響因子四五分的期刊,對於美國名校的博士生來說,已經不是非常難了。

美國名校的博士生在這一時期,已經將目光放在了頂級期刊上。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國科研界占據了CNS的大部分版面,只剩下一些殘羹冷炙留給其他200多個國家的學者,其中大部分,還是在美國工作和學習,或者與美國機構聯合研究的。

美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學者,要想發表一篇SCI四五分的論文,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

一個人背上幹糧,可以用兩三年,三五年的時間,以無上的毅力走通蜀道。但一名普通的發展中國家學者,每天泡在實驗室吃幹糧,用兩三年,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能發表一篇《JMC》論文。

事實上,在1984年的中國,能發表JMC論文的,在任何學校和研究所裏,幾乎都是熬夠了年限就保送副教授的節奏。

楊銳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能夠得到近乎21世紀學生的自由度,想上課就上課,想曠課就曠課,而且打破常規,在唐集中的實驗室裏獨立組成研究小組,再拿到一些助教和講師都拿不到的校級經費,也是因為他能拿到普通講師也拿不到的論文成果。

而王永教授能拼著老臉不要,也是愛他這份才華。

劉助教對此是既憤慨又無奈。

他至今也只發表過一篇SCI入門級的期刊,這是他豁出老命來得到的成果,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換了四五家不同的期刊,打回修改了七八次,花了幾個月工資的郵費,差不多達成了人生前三分之一時間裏的最高成就,但是,影響因子從1到2,從2到3,從3到4再到5,並不是線性的。

一篇SCI入門級的期刊,歸根結底也就是較好的中文期刊加上較好的英語水平,湊對熱點了,普通的研究生就能寫。君不見21世紀的諸多入門級SCI期刊,已經變成了中國學生的自留地,滿滿的全是中國研究生的論文。

可是,SCI影響因子2分的期刊,就稍微有點難度了,如果說,劉助教自認再努力一點,用上幾年時間,加上一些適當的運氣,還能發表一篇2分影響因子的期刊,那影響因子3分的期刊,他已經完全不抱希望了,至少最近七八年裏,他是不準備嘗試挑戰的。

劉助教今年27歲,再過七八年,他就是35歲,和剛剛畢業的博士生也是差不多。然而,剛畢業的博士生再過幾年,還有機會挑戰3分的期刊,他的潛力差不多就要用盡了。

除非,他能在理查德的實驗室裏學到點真功夫,或者,他能積累到一定的資歷,以後就混中文期刊算罷。

對《JMC》這種自己大約終生無法攀附的論文,劉助教打心眼裏是自卑又自傲的。他內心裏覺得這是個好期刊,但在大多數時間,他認為能上《JMC》的論文,又一定是有貓膩的,《JMC》這樣的期刊的重要性,也一定是浮誇的,就好像許多男人看到寶馬車上的女人,總覺得她背地裏一定在哭似的。

強抑著酸味,劉助教說道:“楊銳會不會還給其他期刊遞送了論文?一稿多投,想投機一把的學生,我是見過不少的。我記得他在《生物化學系統生態》上投了多篇文章,這樣的論文,在這種入門級的刊物上,應該是比較容易投中吧。我估計,楊銳可能是不甘心,所以又給《JMC》投稿了,您平時大概不會關注《生物化學系統生態》這樣的期刊,漏了消息也有可能。”

這話說的理查德舒爽極了,他點點頭,笑道:“是有這樣的可能的。”

“我們怎麽應對呢?”劉助教向前走了小半步。

“實驗還要做,我再打幾個電話,恩……”理查德沉吟片刻,覺得還是應該對劉助教有所獎勵,便道:“你和同組的實習生可以放假一天,休息一下,後天再來,我們看看情況進展。我這裏還有幾張北京飯店的餐劵,你們可以吃頓好的,享受一下,別太沉迷了,再回來的時候,就是大決戰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