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曼生壺(第2/2頁)

話落,張子敬起身從旁邊琳瑯滿目的博古架上拿下一件“曲柄紫砂壺”。雖然看著放的隨意,但從老爺子謹慎的表情中,顯然這不是一件普通玩意。

“曼生壺?”

張子敬詫異的看了一眼王英,“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眼力卻不錯!”

“您老過獎!”

比起平時的吊兒郎當,王英此時仿佛換了一個人。周到的禮節,恭謹的態度,顯示出良好的教養。

“既然你認識,那我也不多說了!你自己看吧!”

說著,張子敬把紫砂壺放在了擦拭幹凈的茶幾上。直到老爺子把東西放穩後,才連忙戴好白手套,小心的拿起,仔細品鑒起來。

在王英做鑒定的時候,心中好奇的王錚轉頭,低聲朝坐在自己身邊的王森問了起來。

“這個‘曼生壺’有什麽講究?”

作為博物館第一環任務完成後,才被王錚置換出來的生化人,王森的鑒定知識堪稱頂尖。所以王錚的問題,在他看來清楚而又直白。

“曼生壺只是清代名家陳曼生做得紫砂壺!”

“陳曼生?”

相比鄭板橋等揚州八怪,清初四僧,畫壇四王等名人,陳曼生這個名字對王錚來說陌生的很。

“陳曼生是清代嘉定時期錢塘人,擅長書畫和篆刻,人稱‘西泠八家’。而且除了書畫和金石篆刻之外,陳曼生在紫砂壺造詣上也是一絕。主張制壺創新,因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形成壺界兩大貢獻。”

“……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王錚了然的點了點頭,“一把‘曼生壺’如果是真品的話,它的價位應該是多少?”

“這要看品相,如果品相完美的曼生壺,一把的價格在150萬-300萬之間!”

了解了曼生壺的來歷和價值後,王錚便安靜下來。

時間又過了近二十分鐘後,王英才收起放大鏡,小心的把曼生壺放好,籲了口氣。

“這把曼生壺您打算要價多少?”

王英的話無疑告訴王錚,這把壺是真品。

“既然你是老徐介紹過來的,那我也不跟你多要。”張子敬略作沉吟,“這樣吧,一口價兩百八十萬,要是你想給,那東西你就拿走,要是嫌貴,那咱們‘買賣不成仁義在’!”

“兩百八十萬!”

王英思索一番後,略微點了點頭。而後轉向身邊的王錚道:“這把曼生壺的品相值這個價,東西我也看了,沒問題。如果你想要的話,不妨拿下來!”

王錚點了點頭,“張老,這把壺我能看看嘛?”

“當然!”

張子敬也明白王錚才是真正的主顧,所以很痛快的點了點頭。

得到主人的允許後,王錚把自己提前準備的白手套拿出來帶上。想要進入古玩行,怎麽也要懂得其中的一些規矩。

幾百萬東西拿在王錚的手裏,他當然也謹慎的很。

不過小心之余,對於這把曼生壺他也好奇的很。不免細細的打量起來。

整個壺呈偏平狀,從王森的嘴裏,他知道這種造型的壺叫“扁石壺”,壺的造型比較硬朗,棗紅色的胎質中透露出一種時間沉底的古樸,在壺蓋上有一行繁體字“茗商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壺身肩部刻有“扁石,曼公題銘”五字,另一側鐫“夷陶作壺,其永寶用”八字金文。

在壺身的腹部還刻著“嘉慶乙亥秋九月桑連理館制”。另外,在壺地斜面上還鐫刻著“江聽香、錢叔美、鈕非石、張老姜、盧小鳧、朱理堂、張殅厓、施辛蘿、高爽泉、釋懶堂、高午莊、繆朗夫、孫仲疋、沈春蘿、陸星卿同品定並記”,以及壺底正中鈐“阿曼陀室”朱文印和“彭年”篆字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