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神遊

這廟有多小?就像過去鄉下老式的三間房,東西長不到十米,南北寬只在五米左右,地處一個山坳中,如此規模當然不能做為一個旅遊風景點特意開發,只是一座山間小廟。

但它周圍的環境卻很有特點,南面有一條山溪流過,水聲淙淙,岸邊背陰處還有未融化的積冰,越往下遊則冰層越多。東面是山,狹長而險峻,西面也是山,踞立高聳,小廟是在一座山腳下,遠望北山,有一道百米長的青灰色石脊露出密林之梢,壯如臥鹿之背,臥鹿山由此而得名。

這裏的天然植被保存的極好,初春晚冬時節蒼郁茫茫,嫩綠未吐,但枝間苞芽已待發,行至近處,門前的古松已有數百歲春秋。遊方站在廟前擡頭望向遠山上的臥鹿石,元神中有一種真切的感應,凝重、端莊卻並不顯威壓,或者那威壓之勢隱於山川含而未發。

他不由得又想起在宜賓南廣河口見到的龍脊石,當時他尚無神念之境,神識之功也不過是綿綿若存而已,在途中搜尋的是當地有關哪吒的傳說,體會的是養煉劍靈之法。今日一念回味,胸襟畫卷悄然展開,那色彩斑斕的龍脊石呈現在浪花沖擊的三江口,帶給元神一種清晰的全新感應,靈動、變化、矯健卻不顯輕浮,露出水面的飛遊之勢如蟄伏化龍。

重新回味南廣河山川天成靈樞,竟暗合消砂訣妙詣,只是那時遊方還沒有去過消砂派。看來師父交待他重遊當年山川,未必需要再回去行走一遍,畫卷中的神遊也是遊,就看他當年是否將靈樞攜入胸襟,如今是否能夠更上一層樓?畫卷展開呈現龍脊石體會消砂訣,秘術並非高人憑空而得,本就是從天地山川中感悟。

憶起龍脊石,再望臥鹿石,遊方又想起了臥牛派的定山訣,臥牛、臥鹿只是象形之比喻,臥牛派的宗門道場所在太白山他還沒去過,但此地小小的一道山梁,就能將妙處體會的如此清晰,兜裏揣的鐵獅子似乎發出了一聲長鳴。

陪他一起來的蘇茉爾也是一位高手,此時訝異的看著遊方,小聲說了一句:“蘭德先生,您舉步之間忽然如定山水,立地生根與峰巒一體,晚輩神識竟一時恍惚難查。”

遊方轉身一笑:“你看不見我嗎?”

蘇茉爾有些出神的答道:“觀山似人、觀人似山,再看山是山、人是人,但蘭德先生這一笑,我又分明覺得是環抱群山在笑,這便是傳說中的神念合形嗎?”

遊方趕緊搖頭道:“當然不是,我的修為還差得遠呢,徒有其相未得其神,方才是恍惚有所感觸,元神顯境而已。”

蘇茉爾也笑了:“我也是,恍惚感觸似元神顯境。……我們進廟吧,香燭已經準備好了。”

舉步進廟,遊方已收攝神念一切如常,看不出任何異狀來。到了這裏他才明白欣清為什麽會勸他來,這座廟不大可玄機深奧。它的梁、柱、瓦、檐全部用青灰色花崗巖雕石築成,整個屋頂是三十六塊巨形石瓦鋪就,重達萬斤的石殿構件以鬥榫卯合渾然一體。

這三間殿堂的小廟,連柱帶梁帶瓦,是用三百六十件石雕拼接起來的,但以神念感應卻是一體,竟與這片山川的地氣靈樞相融,它的設計、工藝、選址、建造手法都頗為神妙,融合入地脈定入山川靈樞,設計與建造它的人,絕對是風水秘術高手。

難怪欣清和尚會建議遊方到這裏來看一看,三百六十塊石雕建成效聖寺之後,竟是這樣的奇效,群山抱寺、寺定群山啊!無論是用菩提珠還是河磨玉籽,欣清和尚修復蓮華地脈的手段,類似效聖之功。

蘇茉爾是一位很好的導遊,向遊方介紹此寺在當地被稱為老古廟,據說始建於唐代,最初只有三間草房,在明代時被修建成如今的石廟。此廟與周山地氣靈樞一體,能感應天時之變,東梁脊有石遇雨顯潤、遇雪凝霜、遇風氳霧,能預報天氣。她小時候就聽說過,以為神奇,後來修習風水秘術之後才知其中奧妙,但更加驚嘆!

遊方很感興趣的問道:“牽弓派在此立道場,自明代始嗎?”

蘇茉爾搖了搖頭:“那倒不是,其實不足百年,原先不過有祖師常到關外行遊而已。”

遊方一指這座廟:“可是此廟定為秘法高人所設計並修建,我還以為牽弓派祖師當年也參與了。”

蘇茉爾:“我也曾有此猜測,但門中典籍卻查不到記載。”

遊方沉吟道:“看此廟與周圍群山相掩映,有渾天定山之靈氣,但進到殿中,我卻想起貴派的穿弓訣了。穿弓訣到了極高深之至境,其實無所謂沖化之功,而是合形一體啊。”

蘇茉爾有些不好意思的低眉理發絲道:“穿弓訣之至境當然是神念合形,但數百年來,門中無人能有此成就,就連窺見者亦寥寥,蘭德先生此言倒有點化機緣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