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勿因人廢行(上)(第2/2頁)

李秋平雖然沒有離婚,但是林音確實從未見過他的“妻子”在生活中出現過,離婚應該只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李秋平也將兩人的生活安排的溫馨和睦無憂無慮,向她的父母證明了自己的“可靠”,被接受也應是早晚的事情吧?

除此之外,林音也沒什麽不滿意的,到了北京之後,李秋平就以他與林音兩人的名字命名,開了一家秋音齋,這讓林音感覺很幸福。林音沒有出去工作,她在家庭中養成的唯一有點小資的愛好就是品茶與飲茶,李秋平特意在公主墳附近為她開了一家茶室,名義上林音做老板,但經營不用她操心,也不指望掙什麽錢,有空時林音可以約朋友來此品茶聊天。林音約謝小仙見面的地方就是這家茶室。

李秋平生意做的很大,人也很忙,但從來不用林音擔憂與操心,他經常到外地去談業務,但從來不會忘了與林音及時聯系報平安、關心她的情況,最長也沒有超過三天不見音信。除了有事業心又顧“家”之外,他還是個很有愛心、樂於助人、肯將財富回饋社會的人。

在北京,李秋平與林音一起捐助過警方辦公設備,因此她才結識了謝小仙。另外,他還在自己與林音的家鄉分別捐建了一座鄉村小學,這些事絕對不假謝小仙可以作證。總之,他是一位難得的好人,假如不是婚姻問題有些復雜,簡直就是個完美好男人。——在林音回憶李秋平的往事時,從謝小仙的表情也能看出來。

聽到這裏,遊方心裏的滋味很復雜。他非常清楚狂狐的底細卻又不能說出來,此刻又不得不面對人們對李秋平如此的贊美。這種經歷對一個人的心態影響很大,讓人不由自主覺得世事荒誕可笑,甚至一切被宣揚為美好的事物都是那麽虛偽。

類似的經歷多了,久而久之,對人生、世界的看法都可能變得扭曲、偏激,人會變得憤世嫉俗或者對一切是非都無所謂之。假如是一個正常成長中、初涉世的少年,可能會感到疑惑,無意中變得偏激,以為已看透了血淋淋的世界與冷酷的人生,世事僅僅如此。觀念一旦成熟定型,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矛盾困擾中,還自以為擁有了真正的人生睿智。

很不幸,遊方的閱歷中見過不少這樣的人與事,狂狐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同時他也很幸運,曾經在吳屏東門下聽講。吳老專門解答過他的有關困惑,遊方記住了一句話:“勿因人廢事、因人廢論、因人廢行”。

李秋平之所以受人稱贊,是因為他確實有慈善家的舉動,而不是因為狂狐謀財害命盜掘走私的行為。同樣一件事,比如捐助某鄉村小學,不會因為個人身份的改變而改變事情原本的性質,世人贊揚這個人,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值得贊揚,他做了很多人希望世人去做的事,而非其他。

同樣的道理,捐助小學值得贊揚,並不能證明盜墓就有理由原諒,盡管它們是一個人做的,此所謂“勿因人廢事”。

狂狐經歷的每一件事並不虛妄,虛偽的只是狂狐這個人在不同事件中體現的矛盾,否則的話,不論狂狐出於什麽目的,以李秋平的身份所做的一切都是毫無用處的。可以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來形容——人性是復雜的。但在吳老看來,沒必要這麽故作深沉,其實人性很簡單,所謂的復雜就在於不同情況下的自洽與選擇。

至於“勿因人非論、勿因人廢行”也是指很常見的一種情況:世人在否定一句話、一種行為的時候,理由不能是因為它是何人所說、何人所做,只需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這種行為可不可取?肯定的時候也是如此,否則一切都會變得虛無偏激。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但世上類似事情發生的太多了,受此困擾或出於某種目的刻意偏執的人也太多了,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歷史偉人。

正因為如此,遊方聽說了李秋平的“事跡”,並沒有太多的困惑與憤慨,而是不由自主又想起了吳老,一時感傷無語,表情看上去倒很像對李秋平後來發生的事深表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