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吳老開設的跨專業混合大課屬於輔修科目,歷史系與建築系的同學們都戲稱為“風水課”,因為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以及各種法式都與風水學有必然的聯系,講課的時候根本繞不開,吳老在課堂上引用了很多現代環境學理論去解構,讓遊方增長了不少見識。

遊方所聽的第一節課是在歷史系教學樓的階梯大教室裏,他早早就夾著包拿著坐墊占好了位置,等到同學們三三倆倆來的差不多了,把教室坐滿了一大半,吳屏東夾著講義上了台,習慣性的掃視一圈,視線卻在近處停留愣了片刻。

遊方也擡頭想仔細觀瞧吳屏東的面相,四目相投兩人都有些詫異,原來台上站的竟是遊方在潘家園見過的、那位很有學者風度的長者!教室這麽大有這麽多學生,吳屏東偏偏也看清楚遊方了,沒法看不見,遊方就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正對著吳屏東所在的講台。

吳屏東竟然認出他來了,笑了笑微微一點頭算是打了招呼,然後開始講課。

同樣一門課,不同的人講效果不同,聽眾的感受也可能大不一樣。就和寫小說往往有個開場白或序言類似,從頭講一門課程,老師一般都要講一段引子以吸引同學們的興趣,這段引子往往課本裏沒有,都是個人風格的發揮。

在坐了二百多人的大教室裏,吳屏東的開場白竟然是民間流傳的一些老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他沒有介紹古代民間的那些迷信說法,而是解釋這句話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什麽共同的、有價值的道理——

所謂“一命”,可以理解為出身,這是一個人無法自我選擇的。雖然現代人文精神講究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但事實上人們的確生而不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客觀條件。你可以去抱怨但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就像一個想發財的人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何不是億萬富翁,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每一個人自從擁有自我意識,能夠從主體的角度觀察外界客體進行思考之後,人生第一個哲學命題就是:“我為何要來?”而它沒有答案,會引出另一個命題:“我將在這世上怎樣去做?”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命題,才知道怎樣去修行,才能理解孔子所說“知天命”的狀態,才能行而上之,達到“人生而有貧富,但貴賤在於心”的生活境界。

所謂“二運”,可以理解為際遇,這也是一個人很難自我扭轉的,但可以選擇以怎樣一種方式去面對與融合。比如我們生在一個什麽樣的時代?先秦、唐宋、民國、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哪些人,會與我發生什麽關系,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麽樣的大事對我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

再比如三國中形容曹操的一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同樣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結局,這便是際遇所造就。它有定數也有變數,有些事情個人無法避免,但可以選擇以怎樣一種方式去面對。有人想炒股發財,也得看行情的大趨勢如何。

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某人生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面對日本鬼子的刺刀,你沒有辦法逃避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但他至少可以選擇是做烈士還是做漢奸。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就沒有這種決擇的考驗,這就是“運”。命與運之間非常微妙的一體相承,合稱為命運。

所謂“三風水”可以理解為環境以及環境的選擇與創造,它不能脫離身處的世界,但可以自我造就、選擇怎樣去趨避。它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有抗爭也有相互的和諧,非常深刻的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精髓。

在一個大環境當中,創造一個小環境,主動去抗爭、改變、融合,包括一個人的生前死後的選擇與創造。《中國古代營造法式》這門課會涉及到很多傳統風水學的內容,希望同學們不要只看到封建迷信時代的糟粕,也不能僅僅用現代環境學理論去理解,而要體會到其背後隱含的有價值的人文精神。

它從歷史遺跡中隱約散發出光毫,對現代的我們有怎樣的啟發?當代世界最熱門的“發展與環境”問題,便是此處“風水”二字廣義的內涵之一。

所謂“四修陰德”,如果不談轉世輪回報應這一種宗教性的說法,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是指一個人內在主體的“自我”,如何與外界客體的“非我”相處。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人如何與社會相處,人類如何與世界相處。由此可見,“修陰德”與“風水”之間本就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從廣義上講這是一個族群的自發選擇,古代就有“世德不修,世風必下”的說法。做為個人修養來說,它能達到的境界是“如何與自我相處”。假如自己是另一個人,你如何與另一個自己相處?這比較微妙,有些同學可能不太明白,下課後可以回去想一想,有句俗話“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又是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