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華夏唱片業之殤(第2/3頁)

程曉羽也點頭說道:“確實是這樣的,網絡銷售在美國版權方的分賬可以高達60%,而在華夏版權分賬則因公司大小而異,‘上河’原來的分賬也不過百分之二十五,但‘上河’的曲庫數量還不及三巨頭任意一位的百分之一,畢竟我們華夏的流行音樂史從八、九十年代才開始,別人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這也導致了受眾的消費觀念不一樣……我這些天逛了一些美國的音像店,發現在美國,黑膠唱片的銷量挺好的……而在我們華夏幾乎沒有人買黑膠唱片……”

陳浩然看了程曉羽一眼說道:“沒想到你也注意到了!美國黑膠唱片占音樂收入的百分之八還一直在緩慢增長,而CD銷量之占到百分之十四,在不斷下降,而下載市場的收入占據了整個美國音樂市場的57.6%。根據美國市場來看,今年的華夏唱片公司更不好過,雖然唱片市場並不算十分蕭條,但唱片公司的利潤大幅下滑是肯定的,因為錢都到數字平台的口袋裏去了,並且今年的競爭尤其激烈,電視台開始爭搶唱片公司的飯碗,整個2013年,華夏大部分新人都不是出自唱片公司,拋開一眾在網絡上運作的歌手不談,其他新人幾乎全部來自歌唱選秀節目,這樣導致的是唱片公司最主要的宣傳陣地電視媒體,開始入侵唱片行業,這對唱片公司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程曉羽愣了一下,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給李曉瓊出的《超級女生》選秀節目這個主意,會加速華夏唱片公司的衰落,李曉瓊現在更是撇開了“上河”和湘南衛視合作成立了“天宇傳媒”,壟斷簽約了時下最火熱的“超女選秀歌手”,一同離開“上河”的還有曹大年,等一些老人……

而因為自媒體和網絡音樂平台的出現,成名歌手合約到期的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己接商業活動,不在為唱片公司打工。

突然之間,唱片公司就陷入窘境……

程曉羽苦笑了一下說道:“推不出新人也不能完全怪電視媒體,也怪我們的音樂市場和唱片公司成熟度不夠,在美國每個新人都有機會發片,而且至少3張,唱片公司為他們進行培訓,尋找市場和出口。但在我們華夏基本第一張唱片紅不起來,賣的不好,就很難有第二張了,而實際上一個歌手是要長期培養的。”

陳浩然道:“不僅如此,我們華夏唱片公司太看重明星,忽略了制作人和音樂人,明星和公司占去了音樂收入的大頭,音樂人和制作人只能喝湯,如果沒有銷售分成的話,曉羽的一首歌曲都只能賣五十到一百萬,這已經是最昂貴的價格了……這就造成了華夏唱片公司最尷尬的局面?即使算培養出了好歌手,也沒有好歌,為什麽?因為牛B的音樂人,現在很多都退出了唱片公司,為自己做音樂去了,這樣比呆在唱片公司有前途,他們可以自己寫了自己賣,甚至自己唱,反戰只要錄制出來就能上架銷售,不需要花高昂的成本刻成專輯,不需要運輸費、也不需要全國各大城市各大音像店鋪貨,‘毒藥’就是最成功的典範,一個不露面的人都可以將專輯賣上鉆石,他們只要賣個白金就可以了,不用出實體唱片,這樣唱片公司作為內容方的作用降到了最低點……”

程曉羽點頭說道:“確實,現在底層市場競爭太激烈,傳統唱片公司之所以要簽長約壓榨歌手,也是無奈,因為培養新人負擔太重,利益鏈條太長,造成了所有環節的收入不高,幫著新人接商業活動的經紀人沒有提成,這些經紀人只有克扣宣傳費,或者介紹給商演中介賺返點。有的公司簽很多新人,但經紀人又很少,或經紀人只顧賺錢,不考慮包裝、企劃、宣傳等。孫靜遙就跟我說過,她都不知道誰是她的經紀人,沒有人告訴她如何做藝人,如何出唱片,連接洽資源都沒有,今天這個經紀人今天帶她,過一段時間又換了一個,因為她不夠出名,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很多人不會做藝人,更沒法做個好歌手,在這一點上面,華夏唱片公司畢竟年紀太輕,經驗太少,沒有歐美、甚至霓虹的唱片公司那樣成熟的管理體系和培育體系……”

陳浩然道:“可以說,華夏傳統唱片公司的萎靡主要是自己的問題,很多公司失去了對時代的敏感性,實際上華夏傳統音樂公司唱片銷量下滑,不僅是受到了網絡的沖擊,還因為他們沒有了造血的能力,都在假設誰可以成為明星誰可以紅,全都生存在一個急功近利的年代,大部分唱片公司通常找不到自己方向,基本上是兩眼一抹黑,如果不是曉羽,華夏唱片公司也許早就崩盤了……因為曉羽的‘偶像計劃’給華夏唱片業指了一條路,他帶來的全新音樂風格又強行給華夏唱片業續了一波命……但現在這一切隨著數字平台渠道越來越強勢,大牌紛紛獨立,新人越來越難培養,唱片公司的日子就越來越難過,於是更加留不住關鍵的音樂人才,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