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運十,只是外表光鮮

王順義等人倒是沒有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幾人一邊吃泡面,一邊討論著關於明天到上海飛機廠之後的種種。也不管701所最終怎們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航空工業部跟民航總局的態度也是不算錯的。雖然裏面有些人是希望借著這個機會出國,但是一旦承擔下了運十的項目,這對於我們來說,將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考驗。不僅僅是資金壓力,還有各種技術上面的壓力。別的什麽不說,僅僅是五萬噸以上的大壓機,就是我們繞不過去的坎,技術文件資料,這邊都有……”其實在大飛機項目上面,王順義以及其他的管理委員會都持著跟民航總局,航空工業部一樣的意見。

他們搞技術的,知道目前國內的工業基礎要繼續讓運十飛下去,達到商飛的程度,是多麽的不容易。

然而,航空工業對於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的促進作用有多大,不用劉一九不停地給他們分析,都是知道的。

飛機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最高的集成。

中國在大飛機上面,沒有絲毫的經驗,就連飛機設計都是沒有什麽經驗的。

畢竟,從傳承於蘇聯的技術開始,蘇聯人都是幫著中國建廠搞生產,而沒有教中國人應該如何去設計。這是限制這麽多年整個中國工業發展水平有限的根本原因!

沒有蘇聯人指導,中國科學家自己從頭開始摸索的航天工業以及原子能工業,發展不僅快速,而且還有著跟世界不差太多的成果。只因為這是從設計領域開始中國人就在自主搞。

同樣,從六十年代開始,到二十一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共和國國內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這兩個領域了。

航空工業,蘇聯人幫助中國建立了生產工廠,使得一開始就能夠在無法設計的時候制造戰鬥機,轟炸機,這樣一來,生產領域的人員就要比設計技術領域的人員地位高很多,很多高層人員都是從生產制造領域提拔上去的,設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如同雞肋一般的存在。

造成了中國國內重生產,輕技術的不好習慣。

劉一九比別人更加了解運十,因為即使在共和國下馬了運十之後二十年重新啟動大飛機項目,在運十下馬之後三十多年,國產大飛機的制造依然困難重重。

有的東西,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來支撐,而且還需要強大的設計能力。

在運十項目設計過程中,廣泛地參考了國內引進的波音707、三叉戟等機型,從一開始的蘇聯航空設計標準,到後來的參考英國航空器設計規範,最後應用美國人的設計規範,僅僅在設計標準上面,就融合了蘇、英、美三國不同的標準體系。設計雖然沒有問題,但是在材料、制造工藝、裝配等方面遇到了大量的問題。

設計能力,必須向著制造能力進行妥協。

運十的設計團隊清楚這些,九院從了解到的資料以及技術文件同樣清楚這一項。

即使九院全面參與了,依然還有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將會是非常困難的!

“這一點,咱們是清楚的。不過,小劉說的也確實沒錯,這不僅僅是天上是否飛的咱們自己的大飛機的問題,即使如同民航總局說的那樣他們不會采購運十,運十的項目也必須搞下去!這對於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促進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九院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整個國家工業體系的發展。”秦遠作為九院負責導彈設計方面的技術項目負責人,他在這方面實際上了解得更多。

導彈在很多地方,跟航空工業一些相關要求是差不多的。

“航空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領域相關技術的集成,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看成整個領域對於所有的工業領域進行促進,這比我們其他的項目要強很多。所以,即使明知道可能會投入幾十億的資金在裏面不會有結果,我們也必須保證整個國家擁有這樣的設計能力,擁有這樣的生產能力。別的不說,只要我們接受,五萬噸的大壓機,這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還有,相關的材料技術,機械生產工藝,甚至大型零部件的裝配工藝等等,只要完善,國內的整個行業都將會提升上來……”劉一九再次強調著這一點。

國家現在發展經濟,再加上基本上沒有人看好運十的前景,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運十的上馬,雖然迫切,但是卻是因為“最高指示”上去的。

除非戰略核潛艇,核武器,洲際導彈等能夠在國防領域有著重大威懾能力的領域的“最高指示”項目,在國家沒錢,卻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經費搞基礎建設以及經濟建設的時候,基本上都停止了撥款。

其實,在後來大飛機再次上馬的時候,有人紕漏了運十下馬的內情,引起了國內罵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