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S-300V的技術

加利茨基笑得很燦爛,配著紳士般的金絲邊眼鏡顯得很是溫文爾雅,此時此刻仿佛整個觀摩大廳,不,是整個世界都在為他剛才的一番言論而喝彩,要知道他剛剛用頭腦中的專業知識,將中國包裝極好的假象無情的揭露出來……

所謂的雷達鏡像,又叫低空鏡像問題,是指在雷達探測低空目標時,會出現一個對稱於地面的假信號,形成的機理是雷達波束打在目標上形成的爆炸性發散反射,反射信號出現多種路徑,其中部分散發的反射信號打在地面又反射回雷達天線所致。只有這部分反射信號有一定強度才會形成鏡像。

由於高空目標的這部分反射信號很弱,因此鏡像幾乎沒有,而低空目標這部分反射信號很強,目標距離地面越近鏡像信號就越強,尤其是距離地面數十米以內的飛行目標,其鏡像信號強度幾乎與目標真實反射信號相當,導致雷達出現兩個信號,這也導致火控雷達低角度探測目標時,鏡像尤為明顯,而這也成為世界各國為什麽在應對低空和超低空目標時,束手無策的技術根源。

除此之外,防空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也是一項世界級的難題,俗話說得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雷達也是一樣,雷達安放的位置越高,探測的距離越遠,反之也是亦然,特別是應對低空目標上,由於雷達信號發射角度問題,隨著雷達高度的增加,雷達信號的發射死角就越小,覆蓋面積就越大,發現低空目標的幾率就越大。

正因為如此,想要讓低空和超低空目標遁於無形,並給防空導彈系統留下足夠的反應時間,雷達系統必須克服雷達鏡像幹擾和增加探測距離兩項難題,而要同時解決這兩項條件談何容易。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解決雷達鏡像問題就已經很傷腦筋了,甚至為了增加抗幹擾設備和濾波清除電路,不得不把雷達接收系統搞得過於龐大,而這就導致整個雷達系統過重,雷達天線偏大,想要將重達幾噸的大家夥增加高度,也只能是選擇地勢較高的山峰進行安裝。

可是現在卻是處在瞭望無邊的沙漠地帶,別說是山峰,就是一出小小的丘陵都很難尋覓,因此增加高度根本不可能,至於雷達鏡像問題,加利茨基或許覺得中國人有可能解決,但關鍵問題還是在沙漠,一望無際的沙海比之平原或者山地更像是一面反光的“鏡子”,能讓所有的低空信號有著更加強烈的反射信號。

就在先前“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打靶時,便出現這個現象,當時9C18三坐標雷達顯示屏上同時出現兩個來襲信號,要不是他們手上有著伊拉克提供的詳細坐標和諸元數據,不能說攔截不到目標,但絕不會這麽輕松。

連專門用於中低空打擊的“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都出現類似情況,加利茨基有理由相信在過去幾十年在這方面毫無建樹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現,也正因為如此,在加利茨基看來,即便中國的“獵鷹”防空導彈系統利用雷達接力戰術,圈定來襲目標的大致方位和攻擊方向,可到最後也會因為雷達的失真而丟失目標,並毫無懸念的最終失敗。

當然,加利茨基不是沒想過一直讓人難以捉摸的中國人會創造奇跡,畢竟這兩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低空探測難題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比如說蘇聯剛剛服役,專門用於末端反導作戰的S-300V防空導彈系統就成功解決了鏡像與高度問題。

要知道蘇聯作為防空導彈系統技術領先的世界超級大國,早在60年代便開始著手開展低空目標探測方面的研制工作,並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直到80年代末才取得突破性進展,“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便是其研究成果的最好體現,這從這款導彈問世以來便得到蘇聯海陸空及國土防空四大軍中一致青睞便能看出端倪;

不過真正集大成者卻不是用於區域防空的“山毛櫸”系統,而是更為重要的S-300要地防空系統,說起S-300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款經典的要地防空系統,代表著蘇聯防空導彈技術的最高水平;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S-300防空導彈系統並不僅僅只有S-300PUM1或者S-300PUM2這樣的中高空防空系統,而是還存在一款編號為S-300V型末端反導系統,在蘇聯解體之前,這款型號一直處在保密狀態,直到解體之後該型號導彈系統才以“安泰”系統的名義出現在各大軍火展覽會上;

至於這款系統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體型碩大的9M82和9M83反導防空導彈以外,就要數配置齊全的低空探測系統了,而為了更好的完成機動部署,S-300V的低空探測雷達除了應用蘇聯最新的鏡像濾波裝置,還創造性的采用雷達高塔伸縮桅杆技術,從而拓展低空探測的距離,由此創造了一款獨一無二的機動式低空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