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解放鑄造廠

東北重型工業集團鑄造廠,原名叫做東北解放鑄造廠,本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型鑄造廠,雖然屬於軍工企業之一,但因為結構單一,產品落後,在東北軍工企業陷入困境之時,也未能幸免,成為徘徊在死亡線上的企業之一。

其實際狀況甚至還不如當時沈城廠,畢竟沈城廠的盤子大,人員多,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為其輸血,然而解放鑄造廠卻沒有這個待遇,哪怕是他曾經生產過數款導彈以及其他裝備的大型鑄件,可由於自身規模小,人員結構單一,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都已到了破產邊緣……

便在這時,高層下令由盧嘉棟組建東北重型工業集團,除了把沈城廠、航天一廠以及東北造船廠等幾家骨幹型軍工企業囊括在一起外,還將一批經營能力差,生產結構單一的省屬廠也包含其中,解放鑄造廠便作為這類廠中的一個,被當地省像甩包袱一樣,甩給了新成立的東北重型工業集團……

也正因為如此,東北重型工業集團雖然看上去規模很大,但細究起來卻背著眾多沉重的包袱,即便是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和完善,東北重型工業集團整體實現扭虧為盈,然而要是細看賬本的話。

真正創造利潤的也只不過是寥寥幾個大廠而已,類似解放鑄造廠這類的中小軍工廠,非但沒有實現盈利,反而還需要集團不停的輸血才能維持基本的運轉,所以整個集團在這些“拖油瓶”的牽累之下,利潤率並不高。

也正因為如此,集團內很多幹部都覺得,保留這麽多嗷嗷待哺的中小廠簡直是浪費資源,還不如一鼓作氣裁撤掉,一來能夠解決集團資源,增強營收能力;二來也可以淘汰落後產能,減輕集團負擔,類似的報告不止一次的遞交到盧嘉棟的案頭,只不過都無一例外的被他擋了回去……

不是盧嘉棟不想把這些“拖油瓶”處理掉,如果要是民用企業也就罷了,盧嘉棟必然會毫不猶豫的將這些企業裁撤幹凈,就算阻力再大也在所不惜,畢竟利潤是最至上的,然而他所領導的東北重型工業集團並是個簡簡單單的民用企業,而是一家集合整個東北精華的特大型軍工集團。

作為軍工企業,除了追求單純的利潤外,更要考慮軍工產業鏈的完整性,或許一家小廠的盈利能力差,連年虧損,但相關的重要部件卻只有這家小廠能夠制造,這樣的能力或許在和平時期並不明顯,甚至可以用更好的進口部件來代替;

可一旦戰爭爆發,進口來源被切斷,這樣的小廠便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不然一條完成的軍事技術裝備因一個部件而癱瘓,其影響可不單單是一件裝備的拋錨,也不是幾款武器的實效,而是會危機士兵們寶貴的生命,甚至是整場戰爭的成敗……

當然也有人說,類似的產品東北不能造,全國其他企業也能造,比如說萬山集團,還有新成立的西北集團,西南集團,道理的確不假,可有沒有想過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只保留一條完整的軍工產業鏈時,會有怎樣的後果?

要是戰爭爆發,敵軍勢必會對支撐戰爭潛力的工業基礎實施毀滅性打擊,如果全國只有一條軍工產業鏈,敵人只需要選擇幾個關鍵性節點,實施大規模高強度的突襲作戰,中國的軍工基礎便會遭到摧毀,屆時在得不到武器裝備補充的前方將士,其後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戰爭潛力,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不會只構建一條軍工產業鏈,美國如此,蘇聯則更是如此,中國作為大國自然也不能例外,遠在六十年代開啟的三線工程,便是為了構建第二條軍工產業鏈;

新時期建立的萬山軍工集團也有著這方面的深層次考慮,所以作為中國軍工搖籃的東北軍工產業鏈自然不能輕易放棄,哪怕相關企業處在虧損狀態,也要勉勵維持,要不然一旦產業鏈斷裂。

相關的機械設備流失不說,大量數量的技術工人也會就此喪失,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機械設備沒了還可以花錢去買,可是技術工人要是沒了,就算到時候拿出黃金,也未必能換回來……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軍工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經歷九十年代休克療法的摧殘,致使俄羅斯經濟瀕臨崩潰,在這種形勢之下數量龐大的軍工企業頃刻便土崩瓦解,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就此流失;

經過十幾年的徘徊和整頓,等到俄羅斯經濟終於逐步恢復,準備重振昔日的軍工帝國時,卻猛然發現機械設備還在,可至關重要的人卻沒了,甚至很多重要崗位出現斷層,導致俄羅斯軍工不但無法滿足新裝備的研制需求,就算是制造老裝備也是質量問題頻發,直到21世紀10年代,這種情況才得到一定的改觀,可這時俄羅斯的軍事裝備已經被世界其他軍事強國追上,甚至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