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萬能的紅旗2導彈

既然思路已經確定,剩下的就是將其變為現實,於是乎,整個萬山軍工聯合體再次高速運轉起來,就在盧嘉棟返回萬山廠的第三天,以海空武器裝備課題組成員為核心的外貿裝備研制小組就此成立。

在這之前,早已得到通知的中原電子雷達所所長鐘小沫,把存放在倉庫裏的124型遠程警戒雷達,256型低空探測雷達以及389型火控雷達搬了出來,並對其進行測試、完善和提升,不但將中原所最新研制的高性能小型計算機融入其中。

而且還對三款雷達的發射頻率、接收系統和冷卻系統進行了優化,特別是在抗幹擾方面,得益於這幾年中原所在軍工電子領域的發展,以及炮兵雷達的研制的經驗,對抗幹擾電路的設計早已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再加上鐘小沫將三款雷達的頻率進一步區分,使其抗幹擾能力得到極大的躍升。

除此之外,由於被指定為Link-11數據鏈技術的國產化仿制單位,鐘小沫還將數據鏈技術融入其中,這是去年馬島海戰之後,中英眾多軍工技術合作項目中的一個,只不過在航空發動機、艦船動力技術、潛艇靜音技術、先進戰術導彈技術等“肌肉”豐滿的軍工技術面前,這項旨在提高信息通訊效率和保密性的技術顯得並不太起眼。

不過深知武器裝備內情的人卻知道,數據鏈技術被稱為武器裝備神經系統的重要技術,因為各武器裝備平台一旦加裝數據鏈系統,其信息傳輸能力即刻便得到成倍提高,不僅如此,其他平台對敵的探測情況及交戰情報,也會第一時間利用數據鏈傳輸到別的平台之上,使得各武器裝備平台之間連接成一個緊密的整體,從而發揮出最大的作戰效能。

正因為數據鏈技術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國研制出Link-11數據鏈技術之後,作為鐵杆盟友的英國便積極引進其專利技術,而盧嘉棟通過馬島海戰當中的優勢,又將這項技術引入國內。

中原所自從得到英國的技術資料和樣品後,便開始集中力量實施攻關,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相關的國產化已經取得極大的成效的同時,針對Link-11數據鏈技術存在某些不足進行了改進,從而開發出數款可用於不同平台的國產數據鏈終端機。

這次為了提高老式雷達的作戰效能,依照盧嘉棟的要求,鐘小沫便將中原所壓箱底的國產數據鏈系統拿了出來,從而賦予三款雷達極為靈敏的“神經系統”,使三款雷達既能相互配合,組成嚴密的遠中近、高中低、全覆蓋的嚴密監控網絡,又可獨立作戰、彼此支援,最終達到讓敵人無處遁形。

雷達系統進展得如火如荼,導彈方面也是不甘落後,由於伊朗方面需求急迫,所以想要重新研制新型導彈顯然是不可能,因此,盧嘉棟便將中國防空部隊大量裝備,且技術成熟的紅旗2防空導彈作為基礎彈進行改裝。

首先一點就是,提高紅旗2防空導彈的反應時間,老式的紅旗2防空導彈采用的是液體推進劑作為燃料,不但揮發性大,而且不易儲存,交戰之前需要臨時加注燃料,不但耗時耗力,影響作戰,而且一旦完成戰備,儲存的燃料便無法退出,導彈如果不打出去,就算報廢。

對此,趙如松的意見是采用固體推進劑,畢竟他采用HTPB高能固體燃料研制的火箭試驗彈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效,可俗話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固體推進劑固然是好,但卻要對紅旗2導彈進行比較大的改動。

特別是趙如松研制的火箭試驗彈的固體發動機,與紅旗2導彈的尺寸並不匹配,需要重新設計和研制,大大超過預定的交付時間,正因為如此,雖然趙如松很遺憾,但盧嘉棟還是果斷放棄了固體推進劑的改裝計劃。

好在西北重型化工廠在前些年在空軍和二炮的支持下,在可儲存液體燃料方面取得相應的進展,盡管並沒有達到遠程彈道導彈的能量值,不過對於紅旗2這樣的戰術導彈來說已經足夠了,因此,盧嘉棟果斷采用這種可儲存液體推進劑,從而讓紅旗2導彈的戰備時間大大縮短,作戰效能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與此同時,對紅旗2導彈的制導系統的改裝也在穩步推進著,而擔任這項重要任務的不是別人,正是在軍工電子和導彈導引頭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宋曉旭,如今的宋曉旭已經成為萬山軍工聯合體年輕一輩的佼佼者。

特別是通過艦空導彈的征稿設計,將他的才華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梁守業、趙如松等人逐漸老去,像宋曉旭、劉亮、張愛國等年輕一輩也逐漸從幕後走向台前,開始擔任越來越多的重要任務。

比如說張愛國繼續在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深入探索,而劉亮也在趙如松的親自指導下積極開展遠程火箭的研制,至於宋曉旭也不甘落後,在充分吸收盧嘉棟的武器裝備發展思想後,積極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他所設計的艦空導彈是一個範例,而改裝的紅旗2導彈則成為又一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