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其中的原理(第2/2頁)

就如同現在所講解的新式100mm長杆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一樣,如果有先進的理論去引導,有開創性的思維的思考,盧嘉棟相信憑著趙如松紮實的理論技術和實踐經驗,以及一大批追求上進的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這樣的穿甲彈模式不應該想不到,只是他們的思維因為某些歷史的原因並沒有激發出來,所以才會按照原來的老路繼續走下去,秦景斌和朱海峰的復合裝甲也是一樣。

正因為如此,盧嘉棟才會如此這般的行事,為的就是用鐵一般的事實,讓包括彈藥系統、裝甲系統在內的新式坦克研制團隊的成員轉變原來的固有思維,在研制思路上要更加拓展,創新上要更加大膽,眼界要更加開闊。

當然,盧嘉棟並不覺得他這樣做能夠取得完全的成功,就如同昨天晚上與吳天明交流後,吳天明所說的那番話:

“嘉棟,你的想法固然是好,可不管怎麽樣,飯要一口口吃,事也要一步步的做,猛然改變是不是太心急了點兒!”

對此,盧嘉棟也承認確實有些心急,不過也沒辦法,想要追趕世界,想要軍隊變得強大,想要當年的屈辱不再重演,想要中國徹底的挺直腰杆站起來,想要完成心中的軍工霸主夢想,盧嘉棟只能用“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法”的辦法,權當是拋磚引玉,或是播撒種子。

只要扔出的磚頭能換回細小的玉片,只要撒出去的種子能長出幾顆嫩綠的新芽,那他盧嘉棟就不算全失敗,因為他相信玉片雖小可有朝一日必然會孕育出溫潤華美的精美寶玉,新芽不多且小但終有一天會長成為參天大樹。

不過盧嘉棟也知道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先不說他對120mm穿甲彈和復合裝甲的估計是否存在偏差,就是那幾發倉促趕制出來的100mm穿甲彈如果射擊時出現問題,那盧嘉棟所面臨將是一個人心盡喪的尷尬處境。

而這也是盧嘉棟最為擔心的,可事情的結果確是讓盧嘉棟滿意的,應該說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雖然沒有徹底警醒,可最起碼全部冷靜下來,既然如此,只要稍加引導,盧嘉棟堅信憑著中國軍工科研人員獨有的智慧,必將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軍工發展之路來。

因而當盧嘉棟看到秦景斌、朱海峰、董方卓以及在場其他新式坦克研發團隊成員或欲言又止,或面露困惑,或沉思冥想,或難言不解,總而言之,所有人的眼神中都透著濃濃的探索求知的強烈欲望,見此,盧嘉棟心中暗暗點了點頭,隨後大手在屏幕上用力一指,聲音也比之前高亢許多:

“彈頭直徑的驟然減小,必然會出現彈體配重的問題,這個簡單的道理在場的各位應該都明白,畢竟這樣的穿甲彈的作戰原理,說穿了就是跟裝甲進行硬碰硬的沖撞,如果彈體的動能不足,自然會使作戰效能大為降低,而彈體的質量卻是動能提高的一項重要因素!所以……”

說著,盧嘉棟將旁邊的用於數據記錄的小黑板拉過來,進而拿起粉筆在上面刷刷點點寫了幾組數據,隨後接著說道:

“所以,趙如松趙教授創造性的提出了小直徑彈體,高長徑比方案,所以100mm穿甲彈采用的是12:1的長徑比,即單體長度是彈徑的14倍,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有效解決配種問題,而且長彈體也可以增加整個彈藥的殺傷力度和強度!”

當聽到“趙如松”這三個字時,董方卓不由得為之一驚,秦景斌和朱海峰則是互相愕然的對視一眼,其他人更是暗自佩服的點了點頭,只有盧嘉棟旁邊的吳天明嘴角上彎起一道不易察覺的隱隱笑意,只不過盧嘉棟的話並沒有就此停下:

“當然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飛行中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120mm穿甲彈之所以看似威力大,實際卻表現平平,除了直徑較大,長徑比低,致使阻力大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采用了三片式尾翼結構,這樣的結構雖然起到彈體穩定作用,但卻讓相應的阻力進一步提高,造成射程和力度進一步下降,使得總體的動能不足,進而無法貫穿裝甲!”

盧嘉棟一邊說著,一邊在黑板上寫著,接著轉過身沖著眾人繼續說道:“咱們研制的復合裝甲也是一樣,想要對抗國外類似的穿甲彈,防禦力明顯不足……”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但盧嘉棟的話音卻在總控台的大廳內持續的響起,所有人圍坐在他的周圍,沒人能夠想到一場激烈碰撞的測試,到最後竟成了一堂令人終身受益的思想技術啟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