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45倍口徑與52倍口徑

陸維軍本身就是炮兵部隊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對火炮的了解還是戰法的引用都有著非同一般的過人之處,尤其是在軍校一年時間的深造,更是讓陸維軍的眼界大開,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正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正因為如此,當盧嘉棟提到新式大口徑遠程火炮的基本技術參數後,拜讀和研究過眾多外軍炮兵技術和戰法資料的陸維軍不由得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因為他清楚的記得,在一篇有關西方最新地面壓制型火炮發展的文章上,清楚的寫著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火炮技術就是45倍口徑155mm火炮。

除了西方的火炮技術外,對火炮一貫高度重視的蘇聯,也在積極發展新式遠程火炮,尤其是正在處於研制階段的152mm加農炮,不但射程遠,而且通過彈藥合理化配置使得火炮的殺傷力和精準度照比之前同類型火炮有了極大的提高。

東西方兩大軍事陣營的火炮發展脈絡都很清晰,但沒有一個是發展52倍口徑155mm火炮技術的,因此,面對盧嘉棟這個堪稱“獨具特色”的身管與口徑比,陸維軍心中不禁質疑,這樣的火炮能行嗎?

不止是陸維軍,在座的陳震、喬俊峰乃至胡慶華心中也對52倍口徑155mm火炮心存疑慮,要知道進入了80年代,中國已經開眼看世界,很多國外最新的先進科技通過報刊雜志傳入中國,軍工技術更是如此,很多之前因為種種原因停刊的軍事期刊開始紛紛復刊,還有很多新創辦的軍事技術類期刊雜志如雨後春筍般開始湧現。

他們在報道國內軍事發展的同時,更多的是大量轉載和報道外軍的先進軍事技術,不僅如此,作為軍工這個特殊行業,萬山廠還可以得到某些內部刊物,裏面對各項國外先進軍事技術有著更詳盡的記載。

正因為如此,關於45倍口徑155mm火炮的技術資料,陳震、喬俊峰和胡慶華也看過不少,自然知道陸維軍說得沒錯,其實喬俊峰和胡慶華等人早就想問一問,盧嘉棟選擇52倍口徑的原因,只不過盧嘉棟這一年裏實在是太忙了,待在廠裏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他們並沒有來得及問。

如今陸維軍將大家心中的疑問提了出來,在座幾人那疑惑的眼神也瞬間聚集在盧嘉棟的身上,盧嘉棟見眾人的眼神怎能不知道他們心中所想,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盧嘉棟第一次遇到了,新式火炮申請立項的時候,專家論證會上盧嘉棟被問及最多的也是這個問題。

只不過那時盧嘉棟又是新廠建設、又是民品開發,後來還參加便攜式火箭筒的研發,之後被調往總參三局進行對外軍售,忙得跟陀螺一樣,根本來不及準備,所以面對質詢的時候,回答的並不充分,這也是為什麽新式火炮項目始終確定不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雖說此次火炮項目批下來,可是指標任務書上開篇第一句話說得很明白:利用當今世界現有的先進成熟技術,這句話再明確不過了,那就是總參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更傾向於45倍口徑155mm遠程火炮,只不過介於對科研工作需有一定的幅度和彈性要求,並沒有明確說明而已,但字裏行間的意思已經表達得清清楚楚!

可即便如此,依然沒有動搖盧嘉棟研制52倍口徑155mm口徑火炮的決心,當然在從北京返回萬山廠的路上,盧嘉棟也仔細思考了45倍口徑與52倍口徑兩款155mm火炮優劣性能,並依照後世軍工性能對比表進行了初步的技術指標列舉項目對比事項。

只等回萬山廠後把具體對比數據計算後填上去,再跟萬山廠的研制團隊進行講解,可讓盧嘉棟沒想到的是,回來的第一天的第一頓飯就被問到這個問題,盧嘉棟知道今天是無論如何也要解釋解釋的,畢竟在座的可都是即將開始的新式火炮研制團隊中的核心成員,如果他們的思想和態度不堅定,很可能會影響整個新式火炮的研制進程。

想到這裏,盧嘉棟微微點了點頭,不過並沒有馬上進行說明,而是帶著淡淡的笑容,反問身旁的陸維軍:

“陸代表,那你覺得咱們該怎麽辦才好呢?”

“技戰術任務書的第一句話已經寫得很明確,那就是‘利用當今世界現有的先進成熟技術’!”盧嘉棟話音剛落,陸維軍便斬釘截鐵的回應道:“蘇聯火炮雖然射程遠,威力大,但過於笨重,加農炮和榴彈炮又涇渭分明,對後勤和保養有較大的壓力,所以我的意見是采用45倍口徑155mm火炮,這個技術規範來進行新式火炮的研制,這樣我們一來有成熟的技術可以借鑒,方向性得以確定,二來采用成熟技術,必要時可以進行技術引進,縮短咱們的研制時間!”

陸維軍不愧是做參謀出身,說話很有邏輯性和條理性,也很有說服力,聽得在座的眾人無不頻頻點頭表示同意,對此盧嘉棟既沒表示同意,也沒表示反對,而是帶著淡淡的微笑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