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档期選擇

發行渠道的建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當初西洋鏡影業將歐洲電影帶到美國來,一步一個腳印建立發行渠道,由於他們沒有背景、沒有人脈、沒有底蘊,所以幾乎每一部作品都需要從頭開始。一直到1998年引進了“兩杆大煙槍”和“中央車站”,這才是真正大幹了一筆,成功地打響名號,得以和皇家娛樂、AMC在內的頂尖院線簽署了兩年的短期合約,讓發行部門真正走入了正軌。

不過,當初的西洋鏡影業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即使是想要和這些大院線搭上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現在的混沌影業卻不可同日而語,以制作公司起家就已經取得了不俗成績,發展發行部門更多是錦上添花。

混沌影業和AMC的合作談判過程有些磕絆,但整體而言還是十分順利,幾乎不到四十八小時之內就敲定了合作協議。而且,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被盤剝了部分利益之後,卻意味著混沌影業已經和各大院線建立起了聯系,如果“罪惡之城”取得了成功,那麽未來混沌影業與各大院線簽署一份短期合作協議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屆時,一部電影損失的利益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而已。

伊恩和西奧清楚地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選擇了退讓,割舍小部分利益,換取更大的利益。在整個大局觀方面,他們兩個都看得十分清晰準確,自然不可能輕易吃虧。

更何況,“罪惡之城”尚未上映,票房成績也依舊未知,說不定混沌影業根本不用承擔損失,贏得了利益的同時,強勢完成發行部門的建立。

當然,發行部門遠遠沒有那麽簡單,西洋鏡影業頭尾花費了六年建立起來的網絡,混沌影業自然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完成——即使混沌影業此前三部作品都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

如果發行部門的建立如此簡單,為什麽夢工廠不願意建立發行部門?難道是他們不能嗎?當然不是。他們選擇放棄發行部門,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他們希望專注於電影的制作,無論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是傑弗瑞·卡森伯格,包括大衛·格芬(David Geffen),他們都是十分純粹的電影人,與商業環節的聯系相對薄弱。

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夢工廠的獨立,如果建立發行部門,這也意味著公司必須聘請一位首席執行官來負責,這勢必將打破鐵三角之間的平衡,而且三位巨頭都是喜歡自己做主的類型,他們可不喜歡有人過來幹涉自己的作品制作。

還有一方面則是發行也意味著是一個部門的成立,這就像是一個小型公司一般,投入之後就必須產出。如果入不敷出的話,發行部門很快就會成為一個累贅,繼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整個公司的運轉都出問題。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與院線的合作,這僅僅只是發行渠道的第一步而已,從北美院線到世界院線,這是十分漫長的過程,更不要說家庭錄像帶市場、非影院機構的放映、周邊市場的聯絡與開拓等環節,這都是十分消耗時間和精力的。

相反,與大型電影公司合作,比如說迪斯尼或者是環球影業,他們的放映規模勢必會更大,調整彈性也更加輕松;档期安排有更多選擇余地,配套宣傳措施也能夠隨即跟上;後續拓展業務更是一條龍服務。

換一句話說,分割出去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票房利潤給發行公司,換來一片清凈和簡單,何樂而不為?不僅是夢工廠,包括新線影業、傳奇影業等等都是如此。

如果僅僅只是希望作為一家電影制片公司,的確如此。但想要更進一步的話,事情就截然不同了。看看夢工廠和新線影業的結局就知道了,傳奇影業和華納兄弟結束了合作協議之後也是如此,一直在尋求著合作夥伴,必須依附在某家大型電影公司底下,才能繼續存活下去。

所以,選擇成立發行部門,這對於混沌影業就是一場飛蛾撲火般的豪賭,而與AMC談妥了“罪惡之城”的發行,看似簡單輕松,但實際上僅僅只是整個發行環節最微不足道的第一步而已。

“西奧正在和他們談未來合作的事,一直在兜圈子,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內容。”伊恩簡單解釋到,潛台詞其實就是在說,西奧還在進一步挖掘可能的潛在價值,他們“損失”了百分之十的利益,不可能讓AMC就這樣輕易逃過,就算是哭天搶地裝可憐,也要從AMC身上再挖出一點東西來。

蘭斯明白地點點頭,一副了然的模樣。

從衛生間到會議室,也就不到十五步的距離,時間有限,伊恩只是用頭尾幾句話將所有情況總結了一遍,也就是伊恩和蘭斯如此有默契,短時間之內才能完成所有交流,如果換成其他人,估計此時就一頭霧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