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大浪淘金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劇本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劇本就意味著沒有故事,也沒有電影。這個道理十分簡單,也十分重要,可是,好萊塢對編劇的重視卻永遠比不上導演、演員,甚至比不上攝影師。編劇在電影制作環節之中的重要性始終被低估。

一方面是因為導演和演員站在聚光燈之下,光鮮亮麗的外表具有更多話題性,這也是商品社會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也是因為劇本投入是電影工業最基礎的一環,也是投入最小的一環。

在特殊情況下,一個人和一台電腦——或者一台打字機,劇本創作就可以完成了,整個創作過程幾乎可以說是零成本,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完成這一項工作,只要有想法、只要會打字,就可以創作劇本。這也意味著,劇本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十分普遍,編劇素質高低不平的情況也十分正常。

所以,各大電影公司沒有辦法給編劇們更多的重視。但這不意味著編劇競爭不激烈,恰恰相反,由於沒有門檻限制,好萊塢劇本創作市場的競爭遠遠比演員、導演要激烈得多,按照美國編劇工會所提供的數據,每年有五萬部不同類型的劇本被創作出來——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沒有注冊在案的學生、愛好者、業余編劇的作品。

這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每一年能夠拍攝電影作品的,也不過只有兩千部而已——其中還有大部分都無法登上院線大屏幕,這也是聖丹斯電影節如此備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電影公司來說,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劇本、優秀的劇本,也是常年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每一家電影公司裏,都會安排一個叫做影視前期開發經理的職位,閱讀劇本就是他們的重要工作之一。

前期經理每人每年都必須向制片方提交一定數量的、他們認為值得拍攝的劇本,但這卻是一份十分繁重而且枯燥的工作,“這就是一個堆滿了各種書籍的書店,你知道裏面有著絕佳的內容,但每一本書都是白色封面,裝幀、格式都是一樣的,只按照字母順序排列,而我找不到最好的那一本就沒法回家。”

由於各大電影公司之間競爭且並存的關系,所以許多劇本都會在各大制片公司之間相互傳閱,但卻不會交叉閱讀,這也就導致了閉門造車的前期經理會閱讀到相當程度的重復劇本,消耗精力、人力和時間之後,卻收效甚微。

一般來說,前期經理們挑選劇本都有一定的標準,因為這些劇本在進入制片人手中之前,還會進行第二輪篩選,作品的時長、題材、對白、情節、轉折等等方面都會由專人負責審閱和把關。簡單來說,劇本需要控制在九十到一百二十頁,平均每頁可以拍攝成為電影的一分鐘,每五頁——也就是每五分鐘——需要一個小高潮,對白需要符合人物性格並且適合美國電影協會的分類標準,題材要符合流行趨勢。

篩選之後,得到了制片人認可之後,這才有可能走入制作環節——僅僅只是“可能”。

但是這樣的篩選,只能帶來合格的商業劇本,那些小眾的、並不流行也不主流的劇本,往往會被束之高閣。這也就造就了閱讀量巨大、效率卻低下,而且還找不到好劇本的結果。

除此之外,由於劇本創作的特殊性,大部分編劇都找不到經紀人為自己代理,這也使得制片公司無法鑒定寫作素材的原創性,為了避免抄襲、剽竊所引來的官司,他們往往拒絕與這些無人代理的編劇有進一步的交涉。

一方面,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在抱怨著找不到優秀劇本,以至於續集電影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那些才華橫溢的新人編劇們卻因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賞識而郁郁寡歡。

自八十年代類型片登上歷史舞台之後,好萊塢的電影制作公司就在面臨著這樣尷尬的窘境,並且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達到了巔峰,這才迎來了續集狂潮,以及漫畫改編、小說改編、乃至神話改編的熱潮。此前蘭斯設計以史詩電影為誘餌,讓西洋鏡影業拍攝了“特洛伊”,也就是借助了如此浪潮的影響力。

如此局面一直延續到了蘭斯重生之前,始終沒有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但至少在2005年之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一份叫做“黑名單”的小物件,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好萊塢革命,奉獻了一大批經典佳作,間接地推動了獨立電影登上歷史舞台的步伐。

所謂的黑名單,並不是糟糕透頂的作品,恰恰相反,而是值得認可卻沒有能夠被發現的出色作品,這個名單經過十年發展之後,已經悄然成為了好萊塢制片公司每一年必須瀏覽的佳片名單,其中甚至誕生了諸多奧斯卡得獎作品。

上一世,創建黑名單的人叫做富蘭克林·萊納德(Franklin Leonard),他是環球影業的前期開發經理,他在職業生涯前期,始終飽受著篩選劇本效率低下的痛苦,往往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之後,卻無法達到預期的工作目標,這著實令人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