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顛覆創新

雅虎社區再一次熱鬧了起來,討論“十二羅漢”的帖子成為了午夜時分最繁忙的灌水區,許多網友都紛紛上來發表了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中不少人都開始詢問,“那麽‘借刀殺人’怎麽樣呢?”、“今晚不是還有另外一部電影上映嗎”、“湯姆的那部電影好不好看,有人去首映了嗎”……但這些話題卻缺乏有效的支撐和推動,零星的回復很快就被淹沒在了“十二羅漢”的討論之中。

可是這場熱火朝天的討論卻沒有能夠引發連鎖反應,八個小時過去了,討論的帖子也沒有能夠邁過五千貼,雖然依舊是二十四小時內的最熱帖子,但話題性卻始終缺乏活力,更像是……自娛自樂的獨角戲;而且討論內容也顯得十分乏力,翻來覆去就在討論著“十二羅漢”群星雲集的卡司陣容,卻迸發不出任何化學反應。

盡管如此,“十二羅漢”還是引發了不少關注,只是總覺得缺少了一點催化劑。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借刀殺人”要被遺忘時,這部電影的話題熱點卻以另外一種方式緩緩升溫。首當其沖的赫然是哈維爾的個人博客。

哈維爾在十二月四日淩晨四點十九分更新了最新一篇博客,“屬於蘭斯洛特·施特雷洛的戰鬥:一場與傳統較量的顛覆創新。”

作為一名電影門外漢,哈維爾雖然在過去這兩年時間窮追猛趕,但比起專業人士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不過,這一次哈維爾卻與“借刀殺人”這部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在博文的開篇,他如此說到,“十二點三十五分回到家之後,我的大腦卻依舊在沸騰著,不斷回放著今晚看到那部電影的片段,支離破碎的鏡頭畫面持續閃現,將我帶回電影的現場,感受著這一段非凡的旅程。我試圖讓自己安靜下來,但卻失敗了;我試圖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卻十分艱難,我坐在電腦前許久許久,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因為電影所帶來的震撼太過真實,也太過兇猛,以至於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詞匯如此貧乏。”

最樸實的話語,卻將他最真實的情緒表達了出來,這種在傳統媒體不可能實現的方式,在博客上卻成為了一種優勢。

作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哈維爾對於電影風格化的燈光設置、鏡頭運用和主題挖掘有著獨特的想法,於是他以獨特的視角撰寫了這篇非常規影評。

“毋庸置疑,‘借刀殺人’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最大膽、最創新、最獨特的一部商業電影。

當湯姆·克魯斯坐在出租車的後座,窗外那單一而強烈的燈光將偌大城市之中的孤獨感勾勒出來,人物以簡單到極致的動作、表情和手勢融入抽離感極強的調度中,幾乎不需要任何語言,角色形象就通過鏡頭展現了出來,即使只是一個眼神,都飽含著無數故事,讓人忍不住想起阿基·考裏斯馬基(Aki Kaurismaki)電影裏的某個場景。但不同的是,施特雷洛將這種帶有濃郁藝術電影視覺風格的手法與一個通俗簡單的動作類型片結合起來,施特雷洛還將約翰·吳(John Woo,吳宇森)的鏡頭剪輯組合方式搭配那清冷強烈的光線明暗對比來勾畫出一種足夠暴力卻又足夠冷靜的震撼。

這無疑是推翻好萊塢傳統流行趨勢的做法,卻迸發出了難以置信的迷人魅力。

從電影開始的第一秒鐘,施特雷洛就運用一種小角度強烈光線照射下的局部高亮和大面積陰影的強烈對比,制造出一種剝離現實的虛幻感,熟悉的場景卻流露出一種疏離的陌生,流動的鏡頭和不疾不徐的推進,營造出茫然迷失的焦躁感,當所有人都在疑惑著‘電影為什麽遲遲無法進入狀態’時,事實上,每個人早就已經置身於施特雷洛構建的世界中。

電影裏每一個鏡頭的光線變化都具有深意,從克魯斯與施特雷洛兩個角色碰面開始,角色之間對抗、合作、疏離、糾纏的每一次情緒變化都可以在鏡頭的流轉之間尋找到蛛絲馬跡,正義與邪惡的對峙、黑白灰三色的混淆,在光影變幻中完美地與劇情結合在一起,恰到好處的對白和適如其分的空白更是將張力推向了極致。

‘借刀殺人’的出現無疑是對過去二十年來類型片在視覺風格方面漸漸走入死胡同的一次變革:它繼承了約翰·吳、昆汀·塔倫蒂諾式的暴力對撞,卻加入了只有在藝術電影裏才可以看到的細膩光線塑造和獨立於傳統之外的美學選擇,電影最後一場飆車戲,沒有任何一個車外全景,全部都是車內的主觀鏡頭和特寫鏡頭,卻制造了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勁爆的飆車場景。

它運用特殊的場面調度方式將演員的表演簡化、細化,同時深化、風格化,改變了類型電影裏對人物內心套路的勾勒,不僅捕捉到了表演爆發的瞬間,而且將方法論的迷人魅力發揮到了極致,電影裏克魯斯與施特雷洛的三次車內對話,僅僅只是依靠表情和台詞的碰撞,卻勾勒出了令人著迷的情節張力,還有混沌大爆炸般的思想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