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頒獎季臨(第2/2頁)

這一次,蘭斯將親自加入到頒獎季的喧鬧之中,“上帝之城”將作為混沌影業的代表作品,第一次參與到頒獎季的爭奪之中。不過,“上帝之城”的情況顯然有些特殊。

作為一部葡萄牙語作品,“上帝之城”主要還是參與最佳外語片的爭奪。這部電影在巴西國內引起了交口稱贊,巴西也正式確定由“上帝之城”作為代表參與這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爭奪。

所以,“上帝之城”和頒獎季其他作品的宣傳路線也不太相同。因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是一個獨立的系統,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外語片評選委員會投票選出。

不同於奧斯卡大部分獎項都是由學院六千多名成員集體投票選出,最佳外語片依舊是少數評審委員選出入圍名單,再由參與外語片放映活動的會員們來選出得獎影片,相對而言,這依舊是一個少數評審委員選擇出來的獎項。

所以,頒獎季的學院攻略自然也有所不同。用韋恩斯坦兄弟那一套方式,顯然不太適用——當然,除非蘭斯希望“上帝之城”能夠跳出最佳外語片的桎梏,去沖擊最佳影片,那又另當別論了,不過從歷史發展軌跡、從學院成員的國籍、從奧斯卡的國籍屬性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提名,也許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但得獎,幾乎是不可能的——把“幾乎”去掉也是成立的。

頒獎季的紛紛擾擾與“上帝之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幾乎全部都只是間接聯系。作為一部沖擊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更多還是以實力說話,所以還是需要在影評人口碑、觀眾口碑上著手,沒有捷徑,也很難套交情。這對於蘭斯來說是好事,畢竟,這才是他第一次加入到頒獎季之中,人脈的缺乏和技能的生疏,注定了他不可能“大展拳腳”。更多的,“上帝之城”還是要看派拉蒙的能力了。

由於“上帝之城”在年初就登陸了聖丹斯電影節,並且早早地在二月就舉行了公映,繼而強勢贏得了贊譽和關注,票房方面也贏得了不俗的回報。進入十一月之後,“上帝之城”顯然早就已經被遺忘了,所以派拉蒙影業不得不安排了電影的重新放映,雖然僅僅只是在七十一間院線放映,但至少可以重新喚醒人們的注意力。不過,點映票房僅僅維持在五千到七千美元左右,成績不能說差,但也不能說好。

蘭斯在蒙特利爾專心致志地拍攝“後天”時,最佳外語片的前哨戰就已經打響了。

如果真的要像韋恩斯坦兄弟那樣開展學院公關,蘭斯還真是茫然地無從下手,一方面以前在西洋鏡影業,他們這方面的人脈就不多;一方面蘭斯離開西洋鏡影業時,幾乎是凈身出戶,珀西此前整理過那些資料,可以派上用場的屈指可數。所幸,“上帝之城”不用走尋常路。

聖誕節前夕,派拉蒙影業在洛杉磯位於伯班克的地標院線舉行了一場小型觀影聚會,邀請了三百名資深影迷進入電影院,一起觀賞“上帝之城”這部作品。在這群影迷之中,有兩位特殊的影迷,羅傑·埃伯特和勞倫斯·托普曼。

這兩位影迷的確足夠資深,分別任職於“芝加哥太陽報”和“紐約客”,在整個北美地區最具話語權的影評人之中都可以占據一席之地。

在奧斯卡的評選規則裏明文規定,參賽影片和劇組人員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底下與評委接觸,更加不允許以任何方式私底下向評委推薦自己的作品,即使是郵件也不允許。一旦被查明,最嚴重的將會剝奪奧斯卡評選規則。2010年的“活埋”就因此被剝奪了提名資格。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評委也是普通人,他們也需要有社交生活,比如說,評委出席一場盛大的慈善派對,這就是允許的。如果評委在慈善派對上遇到了某部熱門電影的劇組人員,那麽即使是學院也不能譴責他們的正常社會生活。韋恩斯坦兄弟就是利用這樣的規則漏洞,把學院公關玩得爐火純青。

羅傑和勞倫斯出現在這一場私人觀影聚會,是以蘭斯洛特的朋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