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心不在焉下犯的錯誤

李小強來到“圍棋”雜志編輯部。張志東他們早早就候在這裏,李小強準備和三家雜志社一起,完成“名人戰”決勝局的“自戰解說”。

李小強一直認為,講解自己的對局其實更容易,也更“有料”。一盤慢棋賽6,7個小時。自己在對局的時候,肯定思考過很多的變化,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構思和判斷。只有把自己對局時候的所思所想真實“還原”出來。就基本算是一篇不錯的棋評。

李小強這幾天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把自己對局中一些模糊的判斷,更加清晰化而已。因為圍棋雜志面對的是普通的棋迷。在棋評中,是需要給出很多判斷的。

例如在棋局進行到某一手的時候,李小強在對局中,可能自己就會有一種判斷:“棋下到這個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形勢有點吃緊啊……”

在棋局進行的大部分時間裏,李小強是不會去精確點目的。或者說,他不喜歡“摳著目下”。因此他大部分的判斷,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感覺。

當然,李小強對自己的“感覺”還是很自信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己的“感覺”都不會有問題。當然,圍棋非常深奧。特別是碰到一些特別細微的局面。李小強對於自己的判斷也有拿不準的地方。

不過還好,李小強不認為這種判斷上的偏差,會對棋局最後的結果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李小強自認為自己算是一個“悲觀型”選手。如果自己都認為形勢好了,那肯定就是“大好”。而一些事實上的“兩分”局面,在李小強的“感覺”中,他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形勢吃緊”。這樣一來,反而讓他在最後階段根本不敢懈怠。讓他的精神力在最後階段也高度集中。

李小強甚至覺得,這可能也算是自己經常“以弱勝強”的一大法寶。

自己的“感覺”歸感覺。但些給讀者看的棋評就不一樣的。大家總希望把棋盤上的真實信息反映給讀者。這就是這幾天李小強“備的課”。

例如一個細微的局面,李小強自己當然永遠都是認為“自己難辦”。真想客觀一點判斷的話,就需要進行很精確的形勢判斷了。到底是“兩分”呢,還是“白棋稍好”,這就要給讀者一個明確的交待。當然,同時也要給出你的理由。

圍棋中的“形勢判斷”本來就是很深奧的學問。李小強當然也有拿捏不準的地方。於是他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除了自己認真回顧這盤棋外,還和馬小飛錢於平等人有過交流,大家一起對這盤棋進行的詳細的探討。希望給棋迷有個好的交代。

由於李小強的“料”備得很足,整個“自戰解說”過程進展得比較順利。當然,李小強準備的“料”,其實就是大量的參考圖和變化圖。至於文章能寫成什麽樣,就和李小強沒多大關系了。這就要看這些專業圍棋記者的本事。

同樣是這些“料”,如果是著眼點和側重點不同的話,就可以寫出不同的棋評。李小強在回答三位記者提問的時候就注意到:三家雜志社的三位記者,他們的側重點就不同,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寫出三篇風格完全不同的“自戰解說”。

例如“圍棋天地”的記者,他就把側重點放在圍棋的技術層面。真要說起來,這盤棋的內容也算比較豐富的。在中盤戰中,那步“沒有出現在棋盤上的妙手”,當然算是本局的看點之一。由於那裏的計算比較深,而一般的普通棋迷,如果不配上解說的話。往往就會看不懂劉大錘的招法。

最後那個“賴皮劫”,那當然也值得大書特書。那個劫不僅是最後一個勝負關鍵處。也算是非常有內涵。在整個劫爭過程中,有判斷,有取舍,有算路。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妙手……

總體來說,“圍棋天地”的記者準備走“技術流”的路線。對於這點,李小強在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就能感覺出來的。要說李小強自己本質上也算是一位“技術流”,因此雙方合作愉快,棋評工作進展得很順利。

和“圍棋天地”的記者相比,張志東就顯得有點煩人。李小強看得出來,張大記者這次是準備以“對局心理”作為側重點。因此他在提問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小強,當你面對某某局面的時候,你當時是怎麽想的……”

實話實說,當李小強頻頻聽到這樣的問題,經常會被噎得說不出話來。於是他不停的給張大記者遞白眼。

張志東的意思當然非常清楚,無非又是想變著方法來“表揚”李小強。李小強甚至想象得出來:

“就在這個危機關頭,他頑強拼搏,他臨危不懼,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到了最後關頭,他終於發現的起死回生的妙手……這一次,他的冷靜終於幫助了他,他的奇思妙想再一次幫助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