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世界大賽登場

1988年4月份的第一個周末,首個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富士通杯”開賽。

比賽當天,李小強早早來到圍棋隊的訓練大廳。雖然自己暫時還沒有資格參加這樣的世界大賽,不過對於這種圍棋界的盛事,李小強還是不願錯過的。

首屆富士通杯剛開賽的時候,除了在圍棋界,在普通大眾中其實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特別是在中國,大多數人僅僅知道擂台賽,而不知道富士通杯。這當然是因為一種慣性。擂台賽在中國引起的反響,它對中國圍棋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怎麽形容都不過分。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第5屆擂台賽,中方早早就確立了優勢,很早就“請”出了日方主帥武宮正樹。那屆擂台賽最後一場比賽是在中國南京舉行,由中國的錢於平對陣武宮。主辦方在組織掛盤講解的時候,由於參加人數太多,普通場地根本滿足不了棋迷的熱情。主辦方沒有辦法,只好把掛盤講解放在體育館舉行。

主辦方制作了一張超大的棋盤,直接放在足球場上,一個棋子的直徑就是1到2米。棋迷就像看足球比賽一樣看圍棋比賽。

據說到現場觀戰的棋迷人數達到了8000到1萬人。當錢於平獲得最後勝利後,整個現場歡聲雷動……

這些觀眾都會下圍棋嗎?恐怕不一定吧。在中國,在這個年代,擂台賽就有這樣的影響力,能讓不怎麽下棋的普通觀眾也對它充滿熱情。

首屆“富士通杯”剛舉辦的時候,不僅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大。其實日本人也比較低調。的確,如果按照“職業比賽”的思維,富士通杯雖然號稱“世界大賽”,其實它的比賽規格,在日本國內也就是中等水平。

既然是“職業比賽”,那當然必須用獎金數量來衡量。“富士通杯”冠軍的獎金是1500萬日元,而日本的“大三冠”呢,獎金最少的“本因坊戰”,它的冠軍獎金都有3200萬日元。

和日本的“大三冠”相比,單論獎金數量的話,“富士通杯”顯然不是一個档次。它最多也就和日本的“天元戰”是一個档次。在日本人看來,“富士通杯”可能連他們的“天元戰”都不如。

他們這樣認為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舉辦職業比賽,除了看冠軍獎金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總預算”。由於參賽規模問題,“富士通杯”的總預算也就4000多萬日元。剛好和日本“棋聖戰”的冠軍獎金差不多。而日本的“天元戰”呢,它的冠軍獎金和“富士通杯”差不多,不過它是全體日本職業棋手都參加的比賽,它的總預算肯定要超過“富士通杯”。

應昌期老先生在籌備“應氏杯”的時候,確定了40萬美元的冠軍獎金,就是想把“應氏杯”辦成“世界第1圍棋比賽”。在剛舉辦的時候,“應氏杯”確實是冠軍獎金最高的職業圍棋比賽,它超過了日本“棋聖戰”的冠軍獎金。

不過到了新世紀以後,由於日元一直在升值。“應氏杯”的冠軍獎金只能排在“本因坊戰”的前面,落後於日本的“名人戰”。在獎金排行榜上只能排名第3。

實話實說,單論“職業化”的話,日本圍棋最成熟,也最規範。這是中韓兩國不能想比的。雖然後世日本圍棋的水平墮落得有點不太像話。

不管怎麽說,“富士通杯”作為首個世界職業圍棋大賽。它的意義依然非凡。和後面產生的其他職業大賽相比,“富士通杯”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比賽時間非常固定!

不要小看這個特征,這個其實是“職業化”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例如在職業網球界,每年“四大滿貫”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設某土豪想舉辦一個網球比賽,哪怕他出兩倍的獎金,恐怕也搶不去“溫布爾登網球賽”的比賽時間吧?這應該是必然的,國際網聯不會答應,大部分普通球迷估計也不會答應。因為這裏涉及到一個“傳統”問題。

職業比賽的魅力,除了高水平,除了高規格,除了高額獎金。還有一個魅力來源,那就是傳統!要形成傳統無非就是兩個條件,一個是堅持,另一個呢,就是固定時間。

中國的“天元戰”和“名人戰”為什麽被棋迷看重,無非是因為和其他國內比賽相比,它們更具有“傳統”。在後世的業余圍棋界,每年都有林林總總的業余“大獎賽”。不過很多業余高手還是更看重“晚報杯”和“黃河杯”,劉二就曾經公開表示過,他每年唯一會堅持參加的業余比賽,就是“晚報杯”。大家為什麽更看重“晚報杯”?無非就是看重它的傳統!

在堅持“傳統”這方面,後世的世界大賽就差遠了。比賽時間隨意更改,根本沒有一點嚴肅性。實話實說,你主辦方都不尊重自己舉辦的比賽,你叫其他人怎麽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