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潛心修煉

首屆中國圍棋天元賽結束。前兩盤雙方戰成1比1後,在第3盤的快棋決勝負中,馬小飛戰勝聶旋風,成為中國首位天元。

在隨後舉行的頒獎儀式中,李小強看著台上的兩位棋手,心中無限感慨。現在的聶旋風才35歲,在當時看來,正是一位棋手一生中的黃金年齡。當時的事實也確實如此,35歲的聶旋風居然還處在自己的上升期。他還沒有到達他的棋藝最高峰,還沒有到達他人生的最頂點。

馬小飛呢,才23歲,在別人眼裏,這就是個毛頭小夥子,是個前途光明的青年俊才,完完全全還處在成長階段。

這種現象如果放到25年後的圍棋界,那基本會當做一種“靈異事件”來加以解剖。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李小強不知道。

圍棋的技術在進步,在積累。這點李小強承認。可要說後世的小豹輩們對圍棋的領悟就比他們的前輩多,李小強決不承認。

後世圍棋信息更豐富,訓練更科學,開發時間提早是事實。頂尖棋手30歲的棋手就開始稱老將了,35歲就開始脫離職業一線。這種情況,對圍棋是好事嗎?不,絕對不是好事。

李小強一直認為,圍棋技藝的進步,靠的是天才的推動。而不可能是靠科學的訓練。有人說,你李小強在搞封建迷信了吧,不相信科學吧。真的嗎?

田徑100米賽跑,在“閃電”博爾特出世以前。競爭夠激烈吧,訓練夠科學吧,有人已經在談論人類極限是不是在9秒70的問題了。現在呢?

對於這種類似人類極限的問題,圍棋其實和百米賽跑是一樣的。到底是天賦重要些,還是科學訓練重要些,誰都說不清楚。科學的訓練,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可惜後世的圍棋環境,擠壓了絕世天才的生存空間。對圍棋中“技”的要求大大增強,對“藝”的要求大大削弱。久而久之,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圍棋就是一種“技”。這樣做對圍棋同樣是一種危害。

同樣是田徑的例子。在田徑比賽中,100跑肯定最好看。馬拉松也算很有內涵。可是最難練的,在田徑界有共識。那肯定是速度和耐力並舉的400米跑。後世的圍棋大賽,都像是在400米跑,要求速度和耐力非常平衡。要求訓練非常科學。所以成績好的,不要求你速度最快,也不要求你耐力最好。你能做到最平衡,最科學就行。

可是誰也無法否認,400米跑,肯定沒有100米那麽刺激,也沒有馬拉松那麽有內涵。後世的圍棋也差不多,古大力和李石頭這樣的100米賽跑選手越來越少了。李石佛和孔二傑這樣的馬拉松選手也沒有生存空間了。都在跑400米。圍棋的魅力在哪裏呢?

李小強默默想著這個問題。他當然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不過這輩子既然選擇了圍棋這條道路。自己絕不願意30歲就退役。30歲時被人喊“李老師”當然沒有問題。不過別人在比賽中碰到自己,嘴裏一邊喊“李老師”,一邊暗自竊喜。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答應,肯定不能答應。

“一定會有辦法的!”

李小強邊走邊想。同時暗暗好笑,自己現在才12歲,居然考慮起自己以後當“李老師”的問題了。

“嗯,我的思路有點開闊。”

全部比賽結束後,李小強回到了老家翠微縣。

當李小強提出要回家的時候華領隊非常奇怪。在他看來,李小強現在已經確定進入了第3屆擂台賽的中方陣容。考慮到他的實際水平和年齡,對他雖然有所期待,不過總體來說在成績上不作要求。以讓他見世面和體驗最重大國際比賽的壓力為主。

賽前集訓是圍棋隊的慣例,華領隊理所當然的認為要把李小強帶回京城。參加國家隊的日常訓練。不過考慮到他回家一次就漲棋的事實……

對於這樣的“技術”問題華領隊不敢做主。找到圍棋隊的“技術”領導聶旋風聶總教練商量。聶總教練很有氣勢的大手一揮:

“沒事,小強這孩子很有主見。他要回去一定有他的道理,說不定他還真有什麽特別的方法。再說了,臨時抱佛腳的在圍棋隊訓練幾個月。效果就真的好嗎?想當年,我在北大荒的時候……”

李小強就這樣回到家裏。

李小強想要回家,搞封建迷信是一個原因。李小強現在發現自己越來越迷信了,人都是這樣,發現什麽事情對自己有利,就不想去改變他。李小強現在發現自己回家幾個月,棋力就進步明顯。雖然知道肯定不是因為自己呆在家裏的原因,這個肯定不靠譜,不過還是不想改變他。

“說不定我在家修煉幾個月……”

這個當然是封建迷信。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個迷信的人,李小強還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他是怕自己到京城訓練後被同化了,沒有自己的特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