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和扇(第2/2頁)

天滿宮的古董集市,從天滿宮大門開始,沿著道路兩旁向外延伸,能一直擺到牌坊外邊去。

這些攤位經營的東西非常雜,不但有各種古董,仿古董,還有很多的舊貨。

在日本的古董市場上,古董玩具和一些古董卡片,是非常熱銷的藏品,天滿宮外也不少,另外,這裏相對比較集中的就是一些銷售古瓷的攤位了。

以李逸現在的眼力,一件東西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大概有多少價值,差不多一眼就能分辨出個大概。

這一點,很多經驗豐富的鑒定師也都能做到,可是接下來的處理,就是李逸和他們區別最大的地方了。

一名普通的鑒定師,從發現一件疑似古董,到最後的決定購買,這個其中的過程非常復雜,原因無他,主要是因為不敢輕易下結論。

不敢輕易下結論其實也沒太大關系,只要有錢,將有感覺的東西都買回去,總是能賭到一些好東西。可是,他們又不是李逸,看到好東西就想裝到自己兜裏,然後又有足夠的錢支撐。

作為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普通人,他們有時候就算是能確定一件東西的真假,在購買之前也會猶豫再三,那就更不要指望他們憑感覺買貨了。

因為凡是能夠成之為漏的東西,總是或多或少的要有一些迷惑性,才有可能成為漏。試想,如果始終不能肯定真偽,而又沒有無限金錢,普通鑒定師怎麽可能會胡亂出手買東西?

而這些限制條件都用不到李逸身上,這也是他強於那些普通鑒定師,甚至絕大多數資深鑒定師的根本。

而且,因為有鑒靈牌兜底,李逸看東西的速度甚至數十倍於這些傳統鑒定師,這樣,同樣時間單位內看到的東西數量相差巨大,誰撿到漏的機會更高當然是一目了然的。

沿著道路邊走邊逛,李逸很快就看到了一個感興趣的東西,一個經營折扇的攤位。

關於折扇的起源存在爭議,目前還存在一點爭議。

日本人認為,折扇是比較“地道”的日本產物,因此命名為和扇,甚至還認為,和扇和武士刀可以看做是日本的象征。

據說,和扇最早出現於平安時期,而華夏的折扇則是由日本折扇衍變而來,最初於宋代時經高麗進貢我國,一度受到蘇東坡等名士的青睞,才得以延續至今,並於13世紀時由華夏傳至歐洲。

但華夏人則認為,折扇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名叫腰扇,在《南齊書》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只要折扇還存在,只要沒有新的更有力的證據出現,這個爭議多半還會一直存在下去。不過這並不妨礙李逸的選購。

從基本構造上,兩個國家的折扇沒有什麽根本性的區別,但在扇面構圖上,和扇有一些非常具有日本特色,不過李逸的目標卻不是這些。

他的目標是那種帶有傳統水墨扇面或者是書法扇面的和扇,因為這些和扇裏才有可能有漏存在。

這個攤位上的和扇很多,但大部分一看就是新的,構圖也極具現代日本氣息,主要是拿來當旅遊品販賣。李逸很快就將其舊貨區看了一遍,很遺憾,沒有一把有價值的。

正當他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一位遊人忽然將手中的扇子還給攤主,而李逸眼尖,一眼就從那折疊著的扇縫中看出來,這也是一把傳統折扇,而且看扇骨,很像是一件老東西。

從攤主手中接過折扇,小心的打開,李逸眼睛一亮,知道這次應該是看到好東西了。

這是一幅標準的日本文人畫扇面,使用的是類似於絲綢的絹紙,風格接近華夏明清時代文人畫的畫風,畫面頗為清雅淡逸,但看起來似乎並不是用傳統的毛筆創作的。

“手指畫?”看了一會兒,李逸就認出來了,這幅山水扇面應該是用手指畫出來的,而且從年代上判斷,應該是18世紀江戶幕府時期的東西。

“既然是老東西,那就免不得要動用一下鑒靈牌了。”很快,李逸就得到了答案,這把和扇的扇骨是明治晚期所產,但扇面,確實江戶時代的著名畫家,池大雅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