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邀請

一般來說,一幅書畫作品,即便是真跡,其價值如何,主要也要看作者是誰。而作者確定之後,往往還要看他在畫作上邊花費了多少心思,是不是他成熟時期的作品,是不是他擅長的方面以及尺幅如何等等很多問題。

以董其昌在華夏書畫歷史上的地位,以及他距今的年代,按道理,即便是小尺幅的應酬之作,只要達到一定的水準,都應該很有收藏價值才對,可偏偏,他就是個例外。

根據史料記載,董其昌是一個非常高產的書畫家,這一點,從其流傳至今的作品數量上也能看的出來,可問題偏偏就是出在這超越常人的傳世作品的數量上。

董其昌在生前就非常有名,慕名求畫的人很多,所以他的畫不少都是應酬之作,甚至很多時候還會直接找人代筆了事,而這些相關記載,都嚴重的影響了其書畫作品的價值。

而且,明代中後期,正是書畫作偽泛濫的時期,作為當時有名的書畫雙絕,董其昌的作品在市場上非常吃香,因而也就成了偽造的重災區。偏偏這家夥為了宣揚自己的名聲,對這些偽作的態度也是聽之任之,而這些作品,經過數百年的沉澱之後,到了今天,很多都已經難辨真偽,這也是其作品價格一直都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董其昌作品的價格普遍偏低,但並不代表著沒有收藏價值,只是受代筆和偽作的影響太大罷了。實際上,一旦能夠確定確實是董其昌的真跡,其價格還是非常驚人的,就好比創下其作品拍賣紀錄的那幅《疏林茅屋圖》手卷,成交價就高達6900多萬軟妹幣,而那幅畫的尺幅,似乎還有沒有這一幅大……”

很顯然,羅果夫在這方面也狠下過一番功夫,只是這樣的話根本就影響不了李逸,先不說6900萬當中的水分具體有多少,單單只就眼前的這幅作品來說,是真是假還都不好說,那就更談不上其他了。

第三幅,也是一幅山水作品,作者是清代山水名家,人稱“清初畫聖”的王翚的作品。

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和兩位師父以及王原祁並稱山水畫家“四王”,而且還隱有領軍之勢。

只不過,無論是從名氣還是作品的質量上,王翚都沒辦法和董其昌、黃公望這些巨頭級的人物相比,再加上又是照片而非真跡,因此李逸也只是簡單的看了兩眼就跳了過去。

第四幅,第五幅……因為都是些照片,又沒有特別有名的名家之作,所以每一幅李逸都只是簡單的看一下畫面,然後再留意一下作者就匆匆翻過。一直看到了30多幅,他才輕輕的咦了一聲,放慢了速度。

引起他注意的是一幅佚名作品。佚名,就是無法確定作者,這一類的作品在小尺幅的古畫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引起李逸注意的這幅作品,畫面主題是文人士子在一片長滿了荷葉的池塘上的小亭裏消暑的場景,雖然尺幅不大,但仍采用了全景式的構圖,由近處的坡石、亭廊,到遠處的青峰、洲渚,層次井然,變化豐富,只是一看,就給人一種大家之作的感覺。

照片旁邊的介紹資料顯示,這應該是一幅宋代佚名古畫,只是李逸在仔細的看過畫風之後,懷疑這幅畫很有可能會是李唐的作品,即便不是,也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其他大師級人物的仿作,總之,這幅畫應該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這篇目錄裏的東西,你都能夠拿到巴黎來嗎?”

瓷器還好,很多都是些大開門,即便是看照片也能看個八九不離十。可是換到書畫就不行了,一方面照片的尺幅太小,很多細節都看不太清楚,二來只看照片的話,根本就領略不到畫中的意境,之前李逸一直都還能勉強忍著,可在看到這幅宋代的佚名畫作之後,他覺得,如果看不到實物,這目錄,還真不如不看,因為實在是太心焦了。

“如果數量不是很多,應該是沒問題,但我建議您有空的話,最好還是親自去一趟莫斯科,因為目錄中這些,只是我收藏的很少的一部分……嗯,大概有五分之一吧。”

五分之一?李逸無語的搖了搖頭,這個消息也實在是太打擊人了點。

“既然這樣,那我幹脆就不看了,你什麽時間回俄羅斯?如果近期就回的話,我應該是能跟你一起跑上一趟。”

“是嗎,這可真是個好消息!要不我們等展會結束就出發?”

展會結束?李逸計算了一下日子,今天是雙年展開展的第三天,要等到展會結束還要在這邊待五天,而之前書畫比賽時認識的石崇軒的畫展是在十天之後,抓緊點的話,應該是來得及去俄羅斯轉上一圈,只是,這家夥又不是參展商,用得著一定要等到展會結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