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華蓋殿藏(第2/2頁)

李逸接過梅瓶檢查了一下,笑著還給了陸凝霜,

“這件梅瓶應該叫做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如果是傳世品,價值絕對在一億五千萬以上,不過海撈瓷應該值不了那麽多錢……”

陸凝霜驚訝的眨了眨眼睛,隨即又眨了兩眨,最後卻什麽都沒說。

她已經有些麻木了,在認識李逸之前,她經濟雖然不緊張,但日常經手的也都是以幾十、幾百為單位。可認識李逸之後,這個幾十、幾百的後邊就直接被加上了一個萬字,甚至在很多時候,不但加了萬,還要再乘上一個幾十幾百!

這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啊!

李逸笑著摸了摸她的臉龐,開始檢查那些碎瓷片。

看了一會兒,他基本確認,這些碎瓷片屬於另外三件瓷器。其中,有一件是和這件完好的梅瓶一模一樣的對瓶,另外兩個,則是一對青花釉裏紅龍紋梅瓶,同樣也是永樂年間的珍品!

花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在鑒靈牌的幫助下,李逸將瓷片一塊塊分別撿出,放到早就準備好的墊了絨布的盒子裏,然後拍拍手掌,站了起來。

這次他一共撿出了322枚瓷片,其中最大的不過嬰兒巴掌大小,最小的甚至比他指甲蓋還小一倍,尤其是其中的一個釉裏紅龍紋梅瓶,這三百多片碎瓷中,它一個就占了幾乎一半!

默默的在心中復原了一下修復後的模樣,他搖了搖頭,稍好那兩件,修復程度或許能勉強達到60%,不過這件龍紋梅瓶,多半是無法修復了。

遺憾之余,他也不由感覺到深深的慶幸,這種情況下,居然還能留下一件完整的如意梅瓶給他,這已經是天大的運氣了,還敢有更多的奢望嗎?

然而就是這麽牛,因為接下來的發現告訴他,沒有做不到,只有不敢想!

帶給他這個答案的,正是那件金絲楠的陰沉木箱!

這件木箱,李逸最開始認為是陰沉木所做,可是在打開仔細的觀察後才確定,它原來竟只是一件金絲楠木材質的箱子,只是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竟然在短短的數百年裏,就變成了一個陰沉木箱!

對於這個判斷,他有八成的把握,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幾處轉變尚未完成的地方,而且通過透視木板內部,他能夠得到更多的證據。

如果僅是這樣,最多也不過進一步確認了這個箱子確實是永樂年間沉入海底的,根本就稱不上什麽驚奇。

不過李逸發現的驚奇本來也就不是這個,他發現的,是一個能夠證明這個箱子以及箱子裏這些瓷器身份的極為重要的標識!

在箱子左邊內壁靠上的角落,銘刻著一行小字,

“華蓋殿藏壹拾貳”

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現在我們所說的故宮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實都是清代時起的新名字,而在建成之初,它們應該分別叫做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

其中,奉天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奉天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奉天殿進行。

而華蓋殿則是皇帝到奉天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思慮至此,答案呼之欲出,這件箱子,包括箱子裏的這幾件瓷器,竟都是永樂大帝的宮廷秘藏!而且,編號應該是第12號!

考慮到華蓋殿的性質,李逸認為,這幾件瓷器很可能是當年永樂大帝日常欣賞把玩之物,而它們之所以會出現在數千裏之外的海底,多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交由鄭和揚威海外,另一個,則是禦賜嶺南大員或者世家,以表親善。

嶺南,也稱嶺外、嶺表、嶺海等,泛指五嶺以南地區。華夏唐代即以嶺南為十道之一,範圍包括今日東廣、西廣、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

嶺南自秦吞並置郡縣後,少量南遷落難人士與大量本地土著雜居,因為各種原因,慢慢形成了以宗族為核心,地方勢力和朝廷勢力並重的局面,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永樂大帝之前的封地是在燕京一帶,因而他的勢力也多集中在北方,奪取皇位之後,送出一些珍貴的禮品,以謀求嶺南諸家族的合作與配合,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