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奇葩玉器(第2/2頁)

吃過飯,李逸抽空給譚默軒打了個電話,這才知道和他一塊出來的五個人最後只留下了一個邱寒,而他們六個離開後,珠寶玉器的培訓也終於恢復了正常,只是正常歸正常,知識量卻仍然一如既往的非常大。

李逸掛了電話,聳聳肩,走回庫房繼續核查。

剛看了沒多久,他就發現了一件有趣的東西。

這是一盞青白玉杯,玉質結晶顆粒粗大,青白底色上,難看的醬色斑紋呈條片狀不均勻散布,材質簡直差的無以復加。杯口大張,底部稍收,無論造型還是線條,都仿佛一名粗獷的摳腳大漢,沒有一絲前凸後翹的感覺,可偏偏杯底還刻著碩大的“禦制”兩個楷書繁體,讓他一陣哭笑不得。

這尼瑪要真是禦制,你能想象一個高高在上、冠冕堂皇的皇帝,端著這麽一個破杯子大口的喝酒是什麽樣子嗎?那該是一種何等淒慘、何等絕望的美啊!

不過讓他疑惑的是,這件玉杯的包漿絕對不是假的,而且從造型、刀法、包漿上來判斷,這應該是17世紀晚期或者18世紀時的產物。可是,那時候正是清三代的鼎盛時期,那幾位爺會用這杯子?

仔細檢查了禦制兩個字,確定不是後來添加上去的之後,李逸低頭沉思起來。

這粗制濫造的東西多半是哪個靠造反起家的家夥用來唬人或者自娛的,因為既然加了“禦制”這兩個字,那用這玩意只是不怕死還不行,不管真偽,你還得有那麽個說得過去的身份才行。

康熙當朝,吳三桂是稱了帝的,不過據傳吳三桂在任平西王時,就窮奢極欲,極盡奢華,他估計就是死也不會用這麽粗陋的東西。台灣鄭家沒稱帝,噶爾丹不是漢人,用也多半不會用漢字。

雍正年間那幾次叛亂也都是少數民族。至於乾隆,乾隆年間有叛亂嗎?答案是有,可《書劍恩仇錄》上金老爺子已經告訴我們了,那是回疆,還是少數民族!

那會是誰?民間藝人鬧著玩?開玩笑,那可是要滿門抄斬的!

用鑒靈牌鑒定了一下,只說是清康熙年間,制器的也是一無名之輩。李逸看了一下收貨鑒定師寫的鑒定,說疑是朱三太子所用。朱三太子是誰?

手機百度一下,李逸感覺有點明白了。

朱三太子名叫朱慈煥,是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第五子。李自成攻破京城後,朱慈煥隱姓埋名,先後多處安身。雖然其本人並無復明逆反之意,但有很多人借著擁立他的名號從事逆反活動,朱三太子在當時就是造反的一種旗號。

這麽說倒還真是有這種可能,想那些造反的粗陋之輩,估計也就配用這種粗陋不堪的杯子……看看時間,又看看其他幾人還都在忙碌,李逸決定晚飯的時候再問問他們,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說法。

再說了,還剩那麽多件,說不定還能發現什麽奇葩的東西,到時候一塊提出來,也能節省他們不少時間。

果然,當玉器快要看完的時候,他又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東西,一件商周時期的玉跪人。

夏與商早期的玉器比較少,到了晚商,玉器才有了迅猛的發展,這其中,殷墟婦好墓所出土的玉器最有代表性。

婦好是商王武丁比較寵愛的一個妃子,在婦好墓一共出土了5個跪人,其中3個是玉質的。

那3個玉跪人都是圓雕,人物外貌的眼部非常誇張,呈“臣”字形,大鼻子和猿猴般稍稍前凸的嘴也非常的顯眼。就整件玉雕來看,造型呆板僵硬,線條、玉質看起來都比較差,更不符合現在的審美,如果不懂得這東西,看起來就會覺得很假。

不過夏商周的玉器基本上都是這種模樣,一是因為當時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另一個則恐怕是因為文明的發展導致對事物的認知不同,這方面,一些史前文物給人的感覺更加強烈。

玉跪人的諧音“遇貴人”非常吉利,在當時應該很流行,這一點從婦好墓的出土就能看出來,一共755件玉器中就有3件玉跪人。

可這件收上來的玉跪人就不太一樣了,雖然看起來也頗為古拙,但是那種刻意為之的痕跡頗為明顯,造型也更為精致圓潤,很明顯是件仿品。

仿品也收?還是鑒定師打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