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竹刻香筒(第2/2頁)

不過,按現在的情況來看,對於這些沒有鑒靈牌之類利器的普通鑒定師來說,即便只是一個多月的存貨,三天時間搞定這麽多,仍然是一份很艱苦的工作。

時間慢慢過去,庫房裏除了零星的幾聲咳嗽和幾人往返於電腦和貨架之間的腳步聲,就再沒什麽聲音,安靜的好像沒人存在一樣。

李逸正拿著一件漢八刀的玉蟬仔細打量,忽然聽到莫老咳嗽了一聲,說道:

“你們都過來,幫我看看這件,總感覺有問題,可是看來看去又沒發現什麽問題……”

聽到莫老發現了問題,幾個人都放下手裏正在看的東西,湊了過去。

這是一件差不多20厘米高的香山九老圖竹刻香筒,整個香筒通體烏黑,使用的主要技法為透雕,乍一看雕工還不錯,相關技法運用流暢自然,刀法中自帶一種古樸蒼勁之氣,像是一個老物件。

在香筒的下方空白處,留款為封廉癡。

廉癡是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竹刻家封錫祿的號,封錫祿兄弟三人,均為嘉定派竹刻名家,人稱“嘉定竹刻鼎足”,其中以封錫祿最為傑出,現有傳世作品《竹刻羅漢》,藏於滬城博物館。

收貨的鑒定師認為這是晚清某不知名雕刻師的仿作,但是因為雕工精巧,皮殼自然古樸,無做舊痕跡,所以價值較高,給出的建議售價為8.8萬元,收貨則只花了3.2萬。

竹刻香筒屬於案頭文化的小擺件之一,過去一些讀書人喜歡把一些熏香置於書房,因此就需要專用的香筒。

這種香筒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就像是這個香筒。這種筒裝的熏香是不燃的,沒有明火,不會冒煙,但是能發出一股幽幽的香氣,所以特別適合放在書房案頭。因為需要發散香氣,所以大多采用透雕之法。

還有一種香筒則是專門用來焚香的,因為需要香氣向上升騰,所以這種香筒一般不會鏤空,而且內部還會多出來一個筒膽,膽內底部會有一個眼,用來安插穩固熏香。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有關書香門第這個成語釋義的一些爭議。

書香門第中的“香”字,目前一共有三種解釋,最為人們接受的一種是把“書香”二字聯系起來理解。相傳,古人為了防止蠹蟲咬食書籍,會在書中放置一種蕓香草,這種草有一股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

第二種解釋,認為“香”代表了祠堂、家廟、家譜,代表了一種傳承,因為只有有傳承的人家才能稱得上是“門第”。

但也有人不認可上述兩種說法,他們認為書香門第中的“香”,從字面理解指的應該就是這種香筒裏放置的熏香。相比前兩種,這個解釋稍稍有點牽強,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劉明先拿起香筒,看了一會兒說道:

“我主攻的是書畫,所以就只能點評一下這個圖案。香山九老圖是竹刻裏邊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從這件東西來看,整個布圖非常合理,人物、樹木、巖石比例適中,搭配和諧,畫面也比較精美,我認為是一件精品。”

說完,他將香筒遞給何尚坤,

“你也經常看到不少瓷雕,發表一下意見唄。”

搞什麽搞,瓷雕和竹刻根本就是兩回事好不好?這個劉明,工作都不忘了開玩笑!

何尚坤擺擺手,示意他將香筒還給莫老,雜項大家都看不清楚,他又何必班門弄斧?

莫老點點頭,帶著考究的目光望向李逸,

“小李你怎麽看?”

李逸從劉明手中接過香筒,仔細打量了一番,說道:

“竹子確實是老竹子,不過這物件不是什麽不知名的竹刻家所作,這應該就是封錫祿本人的作品。”

劉明和何尚坤同時一驚,你小子,一個學珠寶玉器的小字輩,在莫老這種大家面前,你也敢亂點評?你知道真品和仿作的價差嗎?你知道這個觀點一旦成立,就代表著一個大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