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國寶回家(二)(第2/2頁)

說實話他在書畫上面的藝術成就,金沐晨覺得那絕對是無可辯駁的,但是在他的為人品性方面,金沐晨卻覺得實在是值得商榷。

雖然中國古代的儒生,一貫都是以無節操而著稱的,他們對於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是無下限的跪舔,哪怕是異族,他們都能同樣跪舔的心安理得,從而獲得統治階級,哪怕是異族的青睞,之後就和這些異族統治者一起共天下,他們都毫無半點心理障礙。

這一點在唐朝之後,尤其是宋朝揚文抑武,閹割了中華民族的尚武之風之後,更是體現的尤為明顯。

後來的明朝,其實就是亡於這幫恬不知恥的儒生之手的。

而那些其他的儒生,可以去跪舔蒙元的統治者,這都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的屬性就是一貫的無節操,無下限的。

可是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玄孫,你趙孟頫最後居然也恬不知恥的入了蒙元的朝廷為官,這就讓人感覺有點說不過去了。

要知道這蒙元,可是殺了你家幾代祖宗的大仇家了,和你們家有著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可是半點不假。

人家可不光是把你們家的老婆給搶去了,就連你們家的國都給搶了,可你還能心安理得的入蒙元當官,這底限絕對可以說是突破天際了……

所以對於這趙孟頫的人品,金沐晨就不做過多的評價了,反正他覺得這人是非常的沒骨氣。

不過撇開他的人品不談,他在書畫方面的成就還是蠻高的,畫作就不說了,獨創一派,而在書法方面,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數得上號的大家。

今天這幅他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十三跋》,就是他傳世作品中數得上號的佳作。

這幅字帖,原來是這趙孟頫在把玩《定武蘭亭》原石拓本之後,自己所寫的十三段跋文,外加臨摹的《蘭亭序》的全文。

在他創作出來之後,這幅作品就轟動一時,曾經被很多文人騷客爭相收藏。

到了明朝時代,甚至一度流入了皇宮,被明朝的皇帝收為宮廷禦藏,只可惜在後來明末戰亂時期,又流入了民間。

之後到了清朝,就一直被清朝的各位文人騷客們所收藏,到了那位古董收集狂的皇帝乾隆的時候,乾隆曾經多次派人到民間去尋找這幅作品,可是卻一直都沒有找到。

後來終於是有了線索,原來這幅作品,居然是被當時的名儒譚祖綬收藏著,於是那些宮廷的鷹抓就找上了門,逼他交出這件寶貝。

可這譚祖綬倒也算是個有骨氣的儒生,這幅作品在他們家當時已經收藏了幾代人了,他對這幅字帖非常的珍惜,雖然是皇帝現在想要,可他也不想就這麽輕松的交出去。

但是朝廷的鷹抓逼的太緊,最後左右為難的他,只能是選擇了飲恨自盡,免得親眼看到自己把這幅字帖交給那滿韃的皇帝。

可是他的後人,倒也非常有骨氣,這頭見老爹居然被朝廷的鷹抓給逼死了,轉頭就把那副字帖給燒了,然後朝廷的鷹抓來的時候,就告訴他們,很不幸那幅字帖糟了天災,被雷劈之後起了火,現在就剩下一點殘片了,你們要是願意要就拿去。

那幫鷹抓一看那些殘片,頓時就沒了興趣,只能是敗興而去,而乾隆也對失去這麽個收藏趙孟頫佳作的機會,而感到萬分的遺憾。

要知道自王羲之往後,曾經有無數的書法名家臨摹過他的《蘭亭序》,但是能夠達到趙孟頫那樣高度的,可是從來都沒有過的。

乾隆雖然對這些殘片沒了興趣,可是另外一個人卻依舊很重視這些殘片,這個人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翁方綱了。

這翁方綱可是那時候朝廷裏的有名的文人,曾經是粵東,贛省,魯省的學政,相當於現在某省的教育廳的廳長,屬於副部級幹部。

他在得知了這些趙孟頫《蘭亭十三跋》被天災所毀之後也是非常惋惜,不過他還是堅持到那譚家收下了這批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