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倭奴王印(第2/2頁)

這黃金印章體量不大,也就是二三公分見方,二公分多點高,通體黃金打造。

這時候是扣著放在展台上的,這和之前金沐晨看到的那兩枚佛寺的印章可不一樣,那兩枚銅制的佛寺印章,可是倒著放著的。

從正面看的時候,可以清晰的看到印章下面的漢字,而這枚印章通體黃金打造,論材質可要比那兩枚銅質印章遠遠珍貴的多。

可既然這麽珍貴的印章,又為什麽會這樣扣著放置,不讓人看到下面印章上面的字呢!

在看這印章上面的蛇形的金鈕,金沐晨心裏基本就已經明白這東西的來頭了,應該和自己的猜測是八九不離十了。

可這印章怎麽會出現在這裏的呢?它難道不應該是在福岡的博物館的嗎?

金沐晨手起錘落,直接砸碎了那面玻璃罩,然後把裏面的金印章給拿了出來,雖然體量不大,大海寺入手卻非常沉重,這說明這印章的用料非常足。

把印章翻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幾個陰刻的篆體字,印章的最左面是火字旁的漢字,然後旁邊是上下分部的四個大字,委奴國王!

果然,看到這幾個字之後,金沐晨是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出來。

這果然是哪位漢朝的那位大魔導士皇帝,賜給日本天皇家族的印章啊!

這枚委奴國王印,在中日兩國的歷史上,可都是赫赫有名的一枚印章。

這可是幾千年前,日本和中國第一次進行正式外交的見證,而且也是中國分封日本的印證,當然後來日本一直都在極力的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枚印章確實就是最好的證據。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

後來《後漢書·東夷列傳》中就有了關於這枚委奴國王印的第一次正式記載:“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大概的意思就是在東漢初年,日本國王第一次派遣使者,來到了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並且還求漢皇賜名。

而當時的漢朝廷因為這些東海來的人個頭非常矮,於是就賜給了他們“倭國”的稱號。

當時使者還說,他們的國王求漢皇賜封,於是光武帝就帶著十足的惡趣味的賜給了他“倭奴王”,的稱號,而這枚金印就是當年那段歷史的最佳佐證。

當時日本還就只有本州島那麽屁大的領土,而且還分裂成為上百個獨立的封過,這倭奴王當時求漢皇賜給自己封號,其實是想借著臣屬於當時東亞地區最強大的霸主漢王朝,來樹立自己在國內的權威和王位。

這性質就和當時草原上那些遊牧民族,紛紛求漢皇敕封一樣,有了漢皇的承認,那些部落酋長對自己領地和部落的統治,就有了法理性。

而在成功獲得漢皇的敕封之後,當時的日本是舉國大喜,其實說是舉國大喜,也就是當時日本委奴王所直接統領的那一片領地而已,他們歡天喜地的接受了漢皇賜給他們的這枚“漢倭奴國王印”。

從此之後,他們就有了合理討伐全國各地領主的合理性和法理性,並且在今後數百年的時間裏,這委奴王南征北討,終於是一統了日本的本州島和九州島地區,建立了後來的霓虹王朝,而這個委奴王也就是後來的天皇家族的始祖!

不過在統一了日本,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之後,也許是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強大了,不再需要漢皇罩著了,也許是因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已經沒落了,咱們霓虹已經瞧不上他們了,又或者是因為戰亂的緣故,也有可能是覺得這委奴王太不好聽,侮辱人了。

這枚當年大魔導士賜給天皇家族的金印,反正就是莫名其妙的丟失了。

在1784年,也就是日本的江戶時代,福岡市志賀島上的一個農民在拓寬水路時,從一塊大石下面發現了這顆金印。

這枚金印出土之後,當即就是轟動一時,因為在日本的歷史上也有關於這枚金印的記載,可是一直缺乏實物的佐證,所以這枚金印,在日本歷史上也一直是個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