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珠山八友(第2/2頁)

用專業一線的術語,這叫做瓷板畫,是近現代才開始風行起來的一種藝術陶瓷。

最早在明代就有,但是那時候的瓷板畫,一般器型和畫的面積都很小,而且也都是和其他家具成套組裝,主要是起到一些裝飾家具的作用,讓家具更加美觀,體現主人的一種審美情趣,並不能算是主流的藝術品。

而瓷板畫真正作為一種藝術作品形式出現,是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時間。

那段時間一幫的制瓷以及藝術創作者們,為了討生活,雲集到景德鎮,一些擅長繪畫的畫師,就想出了這麽一個主意,燒制出一種專門的瓷板畫,讓他們作為一種獨立的裝飾藝術品存在,而不像以前大多是在家具上面的裝飾品存在。

也就是那個時候,才誕生了真正近現代的瓷板畫。

這股風潮一直到1928年,一位客商預訂瓷板畫,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板畫,畫完之後,商人把他們的作品拿出去銷售,沒想到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場追捧。

很多人看了他們的作品,都非常驚訝和喜歡,於是就陸續有其他商人來請他們八人繼續畫。

就這樣,這八個人後來就成立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

而珠山八友,也就成了近現代以來名氣最大的瓷板畫作家,他們的作品,現在在市面上可是一件難求。

現在只要你能找到他們其中隨便一位的作品,只要上拍,拍個百八十萬出來,都不成問題。

如果要是能夠把他們當年集體裝作的成套作品湊齊,那麽拍出個三五千萬都不算什麽事。

金沐晨看著眼前這幅瓷板畫,這些瓷板畫上大多都不斷的閃現著潔白的光芒,這說明這應該都是有年頭的作品,而且應該還是精品,能算作高端古董的範疇。

不過第一幅瓷板畫上的造像就讓金沐晨大吃一驚,因為上面居然是一個披紗的裸女,而且還是一個中國裸女,她梳著典型的中國式發髻,身上不著寸縷,只有肩上披著一件輕紗,伸手扶著右側的一副瓷板屏風前,而那間瓷板屏風上還畫著一直栩栩如生的下山虎。

在她的左手邊,則是一張圓桌,桌上擺著花瓶,裏面插著鮮花,旁邊還有果盤。

上面則是一些題字,最下面還有一副印章,應該是創作者的留名。

金沐晨仔細一看,只見那圓形的印章上印著希平居士幾個字,看到這個名字,金沐晨心頭大定,其他那些蠅頭小楷,基本就不用看了。

在看瓷板的質地瓷器胎質細膩,造型方正完美,瓷板平整,薄厚均勻,一看瓷板也沒錯,金沐晨基本就已經斷定,這應該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作品。

在看另外一幅瓷板畫,上面畫著兩個清朝打扮的瞎子在打架的圖案,其中一個瞎子揪著另外一個瞎子的衣領,手裏還拿著一只樹枝,看圖案是栩栩如生,連瞎子臉上生氣的神態也畫的非常神似。

圖案造像逼真,而且也沒有脫彩的痕跡,作品上的文字是繁體楷書,字體語圓潤大方,頗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那些楷書,金沐晨就不細看了,他只關心那瓷板上的印章提名:陶迷道人。

這是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的作品,等到確認之後,金沐晨的心已經突突跳的厲害了,這特麽的,看樣子真的是要撿大漏了。

如果方伯要是知道,自己能在這裏撿到一整套珠山八友的作品回去,那還不得笑抽了哈?

這可是大幾千萬的好東西啊!只是不知道,對方到底怎麽定價呢?

想到這裏,他偷偷的擡眼望對面那兩個人哪裏瞟了一眼,只見這時候那亨利,和他的大哥,都滿含期待的正看著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