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利得亨出品(第2/2頁)

坎迪斯還沒有睡醒,他就坐在客廳裏,研究這款座鐘。

看這外形,以及裝飾,那個老板這一點到沒說錯,這是廣鐘,也就是當年羊城出產的座鐘,只不過這應該不是清末民初的產品,應該是更早一些時候,清中晚期的作品,而且還是精品。

而更關鍵的是,那隱藏在鐘定部的四角旋轉花裏面的琺瑯掐絲的三個花體字,利得亨!

更是說明這款鐘的來歷,只不過這三個字的造型非常巧妙,而且又隱藏在一片片的琺瑯掐絲花彩當中,如果眼力不夠的,根本就看不出來。

近代機械鐘表最早出現於14世紀,1656年荷蘭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擺鐘,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鐘表應該是從明末清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的,不久中國人便開始了制造,其中羊城是中國最早接觸自鳴鐘的地方,到乾隆時期已經具備相當規模,成為我國生產自鳴鐘的重要基地。

而西洋鐘在中國的流行,則與清朝皇帝的興趣有密切的關系,自康熙開始,經雍正一朝,到乾隆之時,對西洋鐘的喜愛算是到了一個高峰。

乾隆不光是看重西洋鐘的報時功能,更看重它的審美功能,為此他甚至欽命粵東官員利用通商的機會從海外搜羅最精巧、最新式西洋鐘,並在宮中命人研制,使中國鐘表的收藏和制作達到了高潮。

乾隆一朝,宮中自鳴鐘處匠役雲集,精通鐘表的西洋傳教士和匠役達一百多人,而乾隆本人對西洋鐘表匠十分倚重,多次與他們商討鐘表制作的原理與樣式,並時加厚賞。

到乾隆中後期,因為皇帝的喜愛,中國國內也發展出了兩家能夠自產西洋鐘的地方,一處是羊城,一處是金陵。

而與金陵鐘相較,羊城鐘的造型多仿建築,如亭、台、樓、閣、塔等,鐘殼大多數采用銅胎琺瑯,色彩鮮艷,光澤明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一般作為豪華陳設品。

據考證,羊城的鐘表制造技術在清乾隆年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和技術積累,到了乾隆中期以後,羊城鐘的鐘殼與機芯,都可以與西洋鐘表相媲美,且其最突出的特點即表面多是色彩鮮艷的各色琺瑯裝飾。

這種琺瑯又稱廣琺瑯,是羊城工匠在西洋透明琺瑯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文化元素發展起來的,其鮮艷透明,有黃、綠、藍等顏色,琺瑯上的裝飾花紋細密繁榮,層層叠燒,很有規律,是其它地方的鐘表所不具備的。

當時常被作為貢品進獻清宮,所以從創意到設計不但力求新穎奇特,又要符合帝王們的心理,故而在制作時可謂精益求精,因此件件都是難得的精品,也深受皇帝們的喜愛。

尤其是這鐘身上的琺瑯彩裝飾花紋的燒造技術,更是讓後來的洋鬼子看了都贊嘆羨慕不已,原本是他們首創的西洋鐘,最後歐洲列國的商人們,更是從羊城反進口了不少羊城的琺瑯彩繪座鐘回去,出售給王公貴族。

甚至當時有個歐洲人施德之更是斥巨資想要學習仿照這羊城鐘的琺瑯彩繪裝飾技術,最後始終是不得其法,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

羊城鐘精美絕倫的琺瑯彩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寶藍色琺瑯貼金片,其效果富麗耀目,令人過目難忘,嘆為觀止,這種貼金、銀花的硬透明琺瑯只有羊城可以生產,所以稱“廣琺瑯”。

而以上關於羊城琺瑯彩繪鐘的特點,金沐晨面前這款鐘全都具備,而更關鍵的就是那隱藏在頂部的琺瑯掐絲的利得亨三個字。

根據清廷造辦處記載,這利得亨就是當年羊城,專門為清廷生產進貢禦用鐘表的作坊的牌坊,按照現在的理解,這家店就是清朝皇室的禦用鐘表工坊!

但凡是刻有利得亨三個字的鐘表,那麽基本就應該是這家工坊生產,進獻清廷的貢品無疑了!

所以眼前這尊鐘,如果沒錯的話,應該是當年清宮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