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一本萬利的買賣(第2/2頁)

入門級的藏友是通過這些瓷器殘片,來學習,觀摩,積累各種瓷器的特點,以及相關知識,而囊中羞澀的藏友,則是喜歡買這些殘片回去自行修復。

可是他們的修復能力,哪有自己這紫玉空間來的牛掰?

如果自己買上許多瓷器殘片回去,慢慢修復的話,這不就等於,多出了一條進貨的渠道?

要知道對於一家古董店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兩條渠道,一條是進貨渠道,一條就是出貨渠道,至於其他的根本就不那麽重要。

想到這裏,金沐晨是心頭猛跳,擡頭望去,在潘家園大棚區的另外一側,就有一個專賣瓷器殘片的大棚。

不過他並沒有急著走過去,而是深呼吸了幾口,選擇先回酒店,把這支筆筒修復一下,看看效果在說。

回到酒店,他甚至都等不及去吃飯,而是先回了房間,找來一塊鹿皮巾,沾上水,輕輕的擦拭這只筆筒上的灰塵。

因為不受重視,這支筆筒目前的情況很糟糕,不光是龜裂嚴重,上面也很臟,落滿了灰塵,有的部位,甚至裏面堆滿了積年老垢,非常難以清理。

最後用鹿皮巾擦洗不掉,只能選擇用毛刷輕輕的沾水擦拭。

費了半天勁,終於是把這筆筒上的汙漬處理幹凈,然後又拿出小刀,開始輕輕的刮那裂縫裏膠水幹涸物,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刮了個幹凈。

然後放在那裏陰幹之後,這才丟進紫玉空間。

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時分了,不過這次醒來,並不像前幾次用空間修復寶貝後,身體被掏空一般的虛弱,看來那黃色葫蘆,對他身體的改造,果然是讓他的身體強健了許多,甚至連精神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再把那只筆筒拿出來一看,那只筆筒已經是煥然一新的狀態了,原本筒身和筒底的裂痕,大多已經消失不見了。

筆筒上甚至可以看到留青的痕跡,這種雕刻技法,可以說是竹刻的巔峰技法。

彩鮮嫩的竹筒開始下刀,因為當時的竹皮還是青綠色的,而且就那麽薄薄的一層,所以能夠在筆筒上有留青手法雕刻師,那絕對都是堪稱大師。

然後是浮雕,透雕,和圓雕部分,這部分則是要刮掉竹子的一層外皮,在竹子質地最細密的部分下功夫,這部分稱之為篾青。

也是最能體現雕刻師傅手法和技藝的工藝和工序,而這部分在筆筒完成之後,也是最出彩的一部分。

篾青的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變紅,而且越老越紅,越把玩摩挲顏色上得越快,給人艷而不俗的感覺。

而這只筆筒以上的特點則是全部具備,再加上顧鈺的名頭,和這筆筒上細膩的雕工,金沐晨心裏爽翻。

按照目前市場上顧鈺竹刻筆筒的行情,這樣一只精雕細琢的筆筒,恐怕沒個三到四百萬,肯定是下不來的,這次自己算是揀著了。

看到這只修繕一新的筆筒,金沐晨腦子裏就轉過了昨天下午自己想起的那一本萬利的買賣,當即就起身洗漱一番,隨便吃了一口,然後就直奔潘家園。

這一次他的目的就是那個專門出售殘品的大棚,到了裏面大概一看,基本心理就有了譜。

這些攤位上賣的基本都是瓷器的殘品,大部分都是一些明清時代民窯出品的杯碗盤碟,不過大部分都是殘次品。

有沖那都是輕的,大部分都是豁牙裂口,帶著明顯摔壞的痕跡,這些也還算輕的,嚴重的直接就是已經碎成八瓣那種,甚至連一只完整的碗碟的品相都拼不出來的那種。

這些瓷器看起來是有些慘不忍睹,但是也有個好處,那就是便宜。

像市場另外一邊的小店裏,你想買個品相完整的明清時期的民窯瓷器,品質即便是在一般的,一件也得一萬多。

可是在這裏,一萬多你能買下十幾件了,碗口有沖,盤身有沖的這種,相對價格比較貴,名窯和官窯出品的,一般也都能買個幾百上千塊的,但是那些碎片,那可就便宜狠了,一萬塊你能買一兜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