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詩有三境

與涼茶聊完,TT信息突然又有了一位添加好友的申請。

申請驗證:文學愛好者。

也沒細看,隨手點擊同意,過了一會,對方發過來了一條信息。

“您好,很想與您討論一下文學方面的問題。”

對方的ID叫孫在安,可能是對方的名字,不過,也有可能是網名或者是筆名。

“您好,好像我並不認識你,你怎麽會與我討論這樣的問題?”

黃一凡有些奇怪的問道。

“呵呵,你的個性簽名寫得很棒,一看就像是搞文藝的,然後也就加了。”

“呃,個性簽名?”

打開TT,一看個性簽名,上面寫著,我有名珠一顆……

原來,這一首詩是當時黃一凡在靈異江湖寫完鬼嘲夫子之後隨手添加在TT簽名上的。

沒想到,這居然招來了文學愛好者,趕緊刪除。

好吧,既然都是文學愛好者,那就聊聊。

說起來,黃一凡還是比較樂於和這個世界的文學愛好者交流的。

“無聊的時候寫的,不要當真,不要當真。”

“您太客氣了,這一首詩寫得非常經典。對了,你是專業寫詩的嗎?”

“不是。”

黃一凡搖頭,說道,“只能說是詩歌愛好者吧。”

“厲害,我也是詩歌愛好者,不過,我感覺古詩詞雖然經典,但已經有一些不太適合現代都市化的社會。”

“也不能這麽說,如果能寫出經典,還是會得到大家認可的。”

“當然,經典自然有他獨特的魅力。不過,大方向應該沒落了。而且,現代都市已經沒有古詩產生的土壤。再加上,人們的審美觀等等已經明顯發生變化。”

“你說的也不錯。”

黃一凡對此表示認可,倒是與這位叫做孫在安的文學愛好者熱聊起來,“所以,現在產生了更為符合現代都市價值審美觀的現代詩。”

“看來黃先生果然對詩歌有很深的研究,只是,我對古詩比較欣賞,但對於現代詩卻並不怎麽認可。”

“怎麽,是因為現代詩沒有產生多少經典的作品嗎?”

“這只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現代詩本身太過於自由化了,你覺得呢?”

現代詩最初發源於清朝末年,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少學者開始引進西方詩作,並且用白話文的方式翻譯書寫。但這一些作品發行量並不是很大,在當時所受影響也有限,但將西方詩作翻譯成白話文的創新卻給了新時代詩壇啟發,於是,一種比之古詩更為自由,情感更為直率奔放的現代詩就此產生。

只是,也正是因為現代詩太過於追求自由,到了最後往往變成了自由成章,語風散漫,感覺就像平鋪直述,與寫短句子差不多。這種過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僅使詩作本身缺乏應有的意境,也從整體的構成上喪失了詩歌的美感。

“我倒不覺得。”

黃一凡雖然也並不是特別喜歡現代詩,但受前世無數經典現代詩的影響,要他否定現代詩也不可能。對於此,黃一凡給出了自己的理解,“現代詩雖然也稱之為自由詩,詩作本身沒有格律,創作風格非常自由。但自由並不代表沒有規則,自由只是行式上的自由。我始終認為,一首經典的現代詩,不但要求與古詩一樣的郎郎順口,讀來韻味十足,同時,更得兼顧古詩體現出來的意境。當然,如果在自由化詩體的時候能兼顧字詞組合,那就更好了。”

“說得很不錯,但太過於籠統,而且沒有標準。”

“文學一向沒標準,有標準,那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而且,我也並不認為現代詩沒有標準。哪怕沒有一個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的標準,但他也有一個大概的評價體系。”

“你說的是,語言,形象,情感,這三個標準?”

“也可以這麽說,但這三個評判標準我覺得還不太完善。我認為評價現代詩,雖然從語言,形像,情感三個方面著手,也能大致分析這一首現代詩的藝術高低,但太過於片面了。要我分析的話,我會從詩歌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個方面著手。”

“物境?”

“情境?”

“意境?”

“這三個標準是?”

顯然對方對於這三個標準並不熟悉,而且還感到驚訝。

這並不奇怪。

物境指的是實物表現的具體現象,而情境則是通過物境表現出來的感情,意境則更為高深,指詩歌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

說起來復雜,實則“物境”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身,“情境”則是不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他還通過物境表現了自己的情感,而“意境”則是最終悟出來的道理或者是哲理。

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這是前世著名詩人王昌齡提出的詩有三境。

這個世界自然沒有王昌齡,對方能知道詩有三境,那才有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