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瑤草一何碧(第2/2頁)

正當白清炎準備回答這一句的時候,那人或許是以為白清炎沒法回答這一句,亦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難以回答,於是再次開了口:“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餒甚,餒不得食,亦終必亡而已。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於虞人,以俎豆於貴家。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

這段則是引用自明人馬中錫所著的《中山狼》,白清炎在最後一句“你丫既然是墨家願意以一人救天下那就讓我吃了”上面琢磨了半天連蒙帶猜才猜到這可能是狼對那位東郭先生說的。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雖然原文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是這個故事的普及率還是很高的——很多上幼兒園的小孩都被幼兒園阿姨告知這個故事以作為“恩將仇報”這個成語的教學。

白清炎原本還準備斟酌斟酌如何回答,一擡臉卻愕然地發現對方又想說話。

這還了得?對方隨隨便便開口都是引經據典,下面還不知道會引用什麽文字。到時候要是再來一些白清炎連認都不認識的字,估計白清炎也只有自殺抹脖子了賬。

既然不想死,那就趕快堵住對方的嘴。

“一切都會好的。”白清炎幹笑了兩聲,和對方的風輕雲淡卻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東西都是沉重的黑影,既然天上有陽光照著,地上自然就會有影子。”說著,還假意看看了天上——很不巧,這會兒太陽已經完全被浮雲所掩蓋,半點陽光也沒有透出來。

“將一切完全寄托在時間的流逝上,再或者是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未來上麽?”那人卻是冷笑了兩聲,這也是他和白清炎對話以來頭次表現出情感,“若是你現在便見到了那孤兒寡母被欺淩,殺人放火無人問,你卻又如何自處?”

“那我就來管。”少年的臉上露出了前所未有嚴肅的神情,“俠以武犯禁,我總算會些功夫,有這一雙拳頭。我來管還不行麽?”

“你管不了。”那人的語調中帶著一絲悲哀,“你只是一個人,一個人而已。”

“一個人怎麽啦?”白清炎不服氣地說,“大家一起努力去做,總會做好的啦。就算現在這麽想的人可能少了,但是要是有人努力去倡導去做,總會起作用的啊。”

聽到白清炎的話後,那人僅僅只是擡了擡眼皮子,連語調都沒有變:“也就是說,你所希望的是朱家郭解魯仲連這樣的人,是吧?”

朱家是秦漢時魯國之人,乃是當時大俠,平生只為扶危濟難,被他救過的人數都數不清。他的家裏多余的錢都去拿來接濟別人了,衣服破爛的連顏色都不齊整,每頓飯只吃一個菜,有“一諾千金”之譽的季布的命就是被他救的。郭解是漢武帝時候的人,也是見於正史的最後一位遊俠,他的交往讓漢武帝都害怕。當初漢武帝下詔令全國財富超過三百萬的富戶移居茂陵,他的資產不夠卻被迫也要遷居,連衛青都替他求情。那個告狀使他遷居的楊縣掾立刻被人刺殺,先後給郭解送行的豪客們禮金前前後後達到了一千萬!最終郭解逃亡的時候,素昧平生的臨晉大俠籍少公幫他逃到了太原,隨後在官吏面前自殺明志。魯仲連則是戰國時人,曾在稷下學宮學習,三難孟嘗,一書曾退百萬兵。

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典型的俠客,而且是非常標準的古俠而並非是後代隨意被冠以俠客名號之人。既然對方拿出了這三人的名號來,白清炎自然不能否認他們的作為,因此只能點了點頭以表示肯定。

“朱家貧苦一生,郭解全家被誅,魯仲連歸隱滄海,這便是代價。”那人緩緩擡起了手掌,清風自他的指尖掠過,在他的掌中盤旋,“所謂言必信,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裏誦義者也。這就是俠,但是他也是夾,左邊是仁,右邊是義,頭頂灰天,腳踩泥地。為了大我,犧牲小我,人人都喊著大俠來行俠仗義,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卻沒人曉得他的老婆在哪兒,更沒人曉得大俠的兒子身無分文,卻在何處行乞。”

“今天我便來給你講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