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得壹元寶(第2/2頁)

“是。公孫蘭願意領教二位的高招。”

“那很好,時間不早了,我們開始吧。”

左邊黑衣人手腕一翻,三枚銹跡斑斑的銅錢浮現而出。

所有人的眼睛瞬間就眯縫起來,公孫蘭更是兩眼精光閃爍。

這三枚古錢的一面,竟然是“得壹元寶”四字陽文。

無論公孫蘭還是燕飛揚李無歸都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是真正的“得壹元寶”。

這得壹元寶,在泉界可謂是大名鼎鼎。所謂泉界,就是古錢幣收藏界。因泉和錢讀音相近,故而古錢幣收藏界便“異化”為泉界。

得壹元寶因為其“出身”和存量稀少,歷來為泉界收藏家所看重。

蓋因這得壹元寶,是大唐叛將史思明所鑄造的。

唐明皇天寶年間,大唐正是煌煌盛世,威加海內,實則已經隱患重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起兵反唐。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範陽自稱“大燕皇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大燕政權”鑄得壹元寶。

通常一個新建的王朝,都會將鑄錢作為本政權已經獲得執政基礎的主要象征。

因為只有有了有效的控制區域,錢幣才能流通。

史思明正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

不過搞笑的是,這位“史皇帝”明顯是個沒文化的粗魯武夫,竟然為自己的鑄錢取了個“得一”的名字。得一得一,擺明了只能得一年的勢,對於一個當皇帝的人,尤其是對一個靠著一再反叛當上“皇帝”的人來說,“得一”是在不是什麽好口彩。

“史家天子”再沒文化,也還是很快就反應過來,立即下令停止“得壹元寶”的鑄造和流通,改鑄“順天元寶”。根據《新唐書》記載,得壹元寶的鑄造和流通,加在一起也就是幾個月時間,可謂是曇花一現。

這麽短的時間內,鑄出來的“得壹元寶”,自然數量極其有限。

而且,史思明當皇帝的時間也短得可憐,很快他的叛亂就被唐王朝平定。這為數不多的“得壹元寶”自然就成了不可流通的“死錢”。最終大多數收繳上來的“得壹元寶”都被重新鑄造成佛像。

得壹元寶本就是摧毀佛像鑄造而成,最後又重新鑄成佛像,也是一種嘲諷。

經過這麽一折騰,得壹元寶留存的數量就變得極其稀少,在泉界,早就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任何一枚“得壹元寶”,都是泉界珍品。

清代有一本書叫《古泉叢話》,裏面就記載了一個有關“得壹元寶”的故事:當時有一個典當著,將一枚“得壹元寶”典當給一個山西人,山西人愛不釋手,給典當者“錢三萬”。

一枚銅錢,換得三萬銅錢。

不過這山西人很狡猾,說自己之所以答應給“錢三萬”,是故意擡高這枚錢幣的身價,將來典當者就很難再將這枚錢幣贖回,這枚錢幣就永遠歸自己所有了。而那個典當者的說法,卻恰恰相反,說自己只要“三萬錢”,是故意貶低了“得壹元寶”的身價,為的就是日後能夠再贖回來。

“得壹元寶”的珍稀,可見一斑。

以公孫大小姐身家之富,公孫家在益東勢力之大,這麽多年,公孫蘭也僅僅只收到一枚品相不佳的“得壹元寶”,也和那個山西人一樣,愛不釋手。

誰知這兩名黑衣人,卻一口氣掏出了三枚“得壹元寶”,而且亮閃閃的,品相比公孫蘭收藏的那枚要強得太多了。

“嗯——”

黑衣人隨手將三枚“得壹元寶”遞到公孫蘭和燕飛揚面前,自然是讓他們熟悉一下這三枚古錢的“氣息”。

暗夜尋物,靠的就是占蔔推演,不熟悉“標的物”的氣息,怎麽推演法?

公孫蘭也不客氣,立馬將三枚“得壹元寶”接過來,在手裏翻來覆去地仔細看了一陣,細細欣賞了個夠,這才合上白生生的雙手,雙眼微閉,開始認真感應三枚古錢上附帶的“氣息”。足足一盞茶功夫過去,公孫蘭才睜開雙眼,輕輕舒了口氣,將三枚“得壹元寶”交到了燕飛揚的手裏。

且不說這一場勝負如何,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欣賞到三枚品相上佳的“得壹元寶”,也算不虛此行了。

燕飛揚對古錢的喜愛程度,不如公孫蘭,只是略略一欣賞三枚古錢,便雙手一合,將三枚“得壹元寶”壓在掌心,和公孫蘭一樣,雙眼微閉,開始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