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高層有反應了

---------..

“流放”期間,範鴻宇索性將國家大事放下了,全力謀劃自己的“經濟產業”。雖然他是重生者,但地位實在太低,除了冒險給邱明山改一篇文章,別的事,也只能望洋興嘆。範鴻宇可還沒有狂妄到以為自己可以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說服中央大領導接受他的意見。

不要說那樣層級的大人物,就算是能夠做到省一級乃至地區一級主要領導人的幹部,誰又是等閑之輩?豈能輕易為人所左右。

不過範鴻宇倒也沒有打算坐等結果。

既然老天爺讓他重來一回,可不僅僅只有這麽一件事可做。萬一所謀不成,邱明山依舊去職,他老子範衛國在政壇上更進一步的可能性就很小的,連帶的,範鴻宇同志本人就更加難以出頭。只是世間可為之事甚多,也不一定就非得當官才能出人頭地。

利用先知先覺的優勢賺些錢,面團團做個富家翁,亦是不錯的選擇,怎麽也比窩在宇陽縣公安局做一輩子小警察要好。

故此,範鴻宇對於和趙歌合作搞國庫券買賣,很是上心。

他自己肯定是拿不出錢來的,只能在老媽身上打主意。

範衛國和管麗梅有點積蓄,這個範鴻宇很清楚。這麽多年,範衛國和管麗梅都是幹部,雖然官位不顯,加之範衛國立身甚正,從不接受非分之財,大錢自然沒有,但二十幾年積累下來,幾千塊錢存款還是有的。

原以為說服管麗梅要費一番口舌,範鴻宇也準備好了全套說辭。不料管麗梅卻很有經濟頭腦,聽範鴻宇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後,沒怎麽猶豫就答應下來。

就像趙歌一樣,管麗梅覺得範鴻宇說的很有道理,這事還真沒什麽風險,只要小心點,虧本是肯定不會的,就是個賺多賺少的問題。

當然,管麗梅還是比較謹慎,專門請教了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詢問私下轉讓買賣國庫券是不是違反國家的相關規定。銀行的朋友給了她肯定的答復,告訴管麗梅,這不違法,國家已經開放了國庫券自由流通的政策,願買願賣就行,政府不幹涉。銀行也已經開通了相關的兌換業務。

這就給管麗梅徹底吃了定心丸,當即取出四千元存款,交給範鴻宇。

範鴻宇又將夏言也拉了進來,讓他找家裏拿出兩千元,加上趙歌湊的三千,合在一起就是九千,資本很“雄厚”。

趙歌辦事,倒是十分的幹凈利落,說幹就幹,從老家請來了三位後生伢子,就住在她的小飯館二樓,臨時隔出個小宿舍,開始走街串巷收購起國庫券來。

趙歌思維比較縝密,盡管她很相信範鴻宇說的話,但小飯館依舊照常營業,她仍然每天做她的廚娘,“日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萬一國庫券生意不順利,還能有個吃飯的地方。趙歌沒讀過現代金融著作,卻也明白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裏的道理。

範鴻宇和夏言也加入了這個收購團隊。他倆本來就是城裏人,比趙歌老家來的那三個後生更加熟悉縣城的情況,在城關鎮也有些熟人。

收購過程很順利。

如同範鴻宇當初預料的那樣,那些藏有國庫券的幹部和職工,聽說有人以現金回收國庫券,大多數都喜出望外,忙不叠地將國庫券換了現錢,不少人只收票面價值,利息一分不要。

這玩意,是不是能兌現都不好說,還利息呢!

消息閉塞,思維僵化,往往就表現在眼光和前瞻性上。

不過幾天時間,九千元硬紮紮的票子,就變成了八千多面值的到期國庫券。

這一天,範鴻宇照舊在人事股辦公室喝茶看報。他參與收購國庫券的行動,主要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星期天進行,上下班還是必須準時的。

都已經被“流放”了,再給人留下吊兒郎當的印象,怕是不大好。

範鴻宇很清楚,至少邱明山還是很關注他的。

不管改文章的最終結局如何,反正他在邱明山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歷史終究不可逆轉,那他就是瘋子,一旦局勢朝他預料的方向發展,他就是天才。邱明山成功保住權位之日,就是他範鴻宇“東山再起”之時。

他面對“流放”的表現如何,必然會影響他在邱明山心裏的“評分”。

邱明山這種帶著濃郁儒家氣度的領導人,很看重一個人“寵辱不驚”的定力。

事實上,別看範鴻宇在農機廠的日子過得十分悠閑,卻是時刻在關注著政治大局的走向。每天的《群眾日報》,《青山日報》是必讀的,每晚的新聞聯播也必看,借此解讀最高層釋放出來的某些信息。

邱明山那篇文章在《群眾日報》上刊發出來之後不久,範鴻宇終於在《群眾日報》上看到了呼應的文章。文章由中央某個研究機關的一位著名理論家執筆,對邱明山那篇文章的思想和論點表示明確贊同與支持,在《群眾日報》顯眼的位置上刊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