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國庫券交易

“國庫券。”

範鴻宇倒也沒賣關子,直截了當就說了。

“國庫券?”

趙歌喃喃地重復了一句,完全不明所以。

範鴻宇就笑。

國庫券是各國中央政府為彌補財政或國庫資金的不足而發行的一種有價證券,最早問世於十九世紀後期的英國。隨後各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發行了國庫券。由於國庫券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保障,信譽高,流通性強,收益率也較高,因此在西方金融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國庫券是證券投資的主要對象,也是各國中央銀行介入資本市場公開操作業務的重要手段,在證券交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作為重生者,範鴻宇對國庫券很熟悉。

但在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國,尤其是內地,絕大部分幹部群眾對國庫券沒有什麽認識。

其實我國早在建國初期,就開始發行國庫券了,那時叫“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單位是“分”,第一期公債發行總額為一億分。後來又陸續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但在五十年代末期,受政治風向的影響,國家停發了國家公債。

改革開放之後,八一年開始,國家恢復了國庫券的發行。但長期的計劃經濟時代禁錮了大家的思想,很多人對國庫券和最初發行的股票一樣,認識不清,潛意思裏,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絕大部分人對國庫券可以說是聞所未聞,連續幾年,國庫券的發行都是采用攤牌的形式。主要有國家幹部和工作人員以及企業職工認購,直接從工資裏扣款。

部分人還對這種方式很有意見,壓根就不知道國庫券能夠流通,只是收在那裏。購買國庫券數額不大的個人,幾乎都忘記有那麽回事了,甚至到期的國庫券也想不起來去兌現。

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思維比較活泛的人,開始做國庫券生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比較正規的,以略低的價格,向私人手裏收購零散的已經到期或者即將到期的國庫券,集中起來去銀行兌換。一般來說,現金收購的價格,和票面價值相等或略高。比如面值十元的國庫券,付給持有者十元或十一元左右,收購者再去銀行兌現,賺取利息價差。通常五年期的國庫券,年利率百分之四,十元國庫券五年到期,連本帶息可以兌現十二元。

聽起來價差不大,但算比例,卻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純利潤。運作得當的話,一千元本金,很快就能賺到一兩百元。

也有生意做得比較大的,未到期的國庫券也一樣收購,不過收購的價格,比票面價值略低。面值十元的國庫券,收購者只出九元或者八元,等到期之後,去銀行兌現,就能賺到百分之三四十的利潤。這樣做的缺點是要求資金雄厚,可以將國庫券在手裏留存一兩年的時間,等到期兌現。

另外一種非正規的方式,就是直接纂改國庫券的到期時間。用很低的價格,比如七折甚至六五折從持有者手裏收購未到期的國庫券,然後用藥水改掉券面信息,冒充已到期的國庫券去銀行騙取本金和利息。

八十年代初期,市場經濟才剛剛開始有一點概念,連雛形都還談不上。整個經濟社會的風氣非常良好,坑蒙拐騙之類的案件,幾乎從未發生過。一切都是公對公,大部分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也很正統,經濟詐騙案是一個極其新鮮的名詞。當時國家發行的正式貨幣,防偽水準都不高,更不用說國庫券了,基本上就沒有什麽防偽措施。

所以搞這種非正規國庫券生意的人,最開始居然能頻頻得手,國家蒙受損失之後,才逐漸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采取了一定的打擊措施和防範措施。

當然,範鴻宇不可能去搞這種類似詐騙的“生意”,他想做的是正規的國庫券交易。利用思想解放和信息優勢去賺點錢花。

據範鴻宇所知,八十年代中期,股票市場第一批股民中著名的“楊百萬”,最初就是做國庫券生意發家的。以十萬元本金,連續滾動,很快就賺到了一大筆錢。在另一個世界,九十年代時,範警官閑來無事的時候,看過有關楊百萬的“傳記”,對此印象十分深刻。而他在地區公安處上班的時候,在八十年代末期,也曾參與處理過國庫券詐騙犯罪案件的處理,對其中正規和非正規的操作手法都很清楚。

當下,範鴻宇仔細向趙歌介紹了國庫券生意的基本流程。

趙歌的頭腦十分聰明,範鴻宇這麽一說,她馬上就明白了個大概,只是還有點顧慮,漂亮的黛眉微微蹙了起來,曲起手肘,托著自己白皙纖巧的下巴,望著範鴻宇,猶豫著說道:“鴻宇,這生意,人家怕不願意吧?已經到期的國庫券,他去銀行跑一趟,十塊就能變十二塊,為什麽要原價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