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窘迫的軍轉民企業(第2/2頁)

他是真的一點都不願意摻和進去。

不料劉局長卻沒有反對,似乎在劉偉鴻內心,也希望有人陪同。

畢竟調查賀競強這位正宗豪門子弟,紅三代傑出人物,頗犯忌諱,劉偉鴻也不願意落下話柄,硬要拉他孫昌平下水了。

咱們督察局的調研,可是堂堂正正的,不但有平原市的同志陪同,還有省國資辦的領導陪同,公開透明,沒有暗箱操作。

萬一調查結果對賀競強不利,劉偉鴻就等於直接與賀競強對上了,這官司真打起來,劉二少也需要一些“旁證”,以便減輕自己的壓力。

這些世家子弟,敢於踏上政壇,就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會議開過,今天一大早,督察局的同志們,便兵分五路,各自奔赴自己的目的地,開始了調研工作。劉偉鴻今天的目的地,就是紅星鍛造廠。

在平原市近半年內賣掉的十幾家國營企業之中,紅星鍛造廠規模最大,也最有特色。

紅星鍛造廠,顧名思義,原先是一家軍工企業,以前主要是生產鍛造裝甲車輛的外殼,擁有一千多職工,建於三十多年前,五六十年代,大三線工程的產物,但已處於大三線工程的邊緣地帶,在同類軍工廠中,規模談不上多大,技術也談不上多先進,自建成之日起,便有點“雞肋”之意。

計劃經濟時代,紅星鍛造廠是百分之百的鐵飯碗,旱澇保收,直屬兵器工業部,與地方沒有多少瓜葛。但改革開放開始沒多久,紅星鍛造廠就基本沒有了軍工訂單,只能改為生產民用產品。但由軍工生產向民用生產轉變,當真談何容易。

大三線建設,當時的主旨思想是防戰爭,防空襲,大部分工廠都建在偏僻的山區,選址的首要一條,就是在工廠的周邊地帶,要有利於修建防空陣地。所以很多的工廠,實際上就是建在山溝溝裏,兩邊的山嶺,就是構築防空陣地的天然屏障。

紅星鍛造廠亦不例外。

這樣的工廠,從領導到工人,多年以來,一直都呆在窮鄉僻壤,對於外界的接觸,少之又少,主要信息來源,基本靠報紙和上級文件上獲得。忽然轉行,大多數人都頓感茫然,不知道要生產什麽才好。

此種情形,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困擾著幾乎所有軍工企業的領導人。據劉偉鴻所知,遼北省著名的一家飛機制造企業,生產殲五殲六戰機的主力軍工廠,眼下就在生產縫紉機上的零配件。

不是縫紉機整機,而是零配件。

飛機制造廠的境況,尚且如此窘迫,紅星鍛造廠無論在交通便利,工廠規模,技術力量之上,都難以望其項背,軍轉民之後,情況之困難,可想而知。

前幾年,紅星鍛造廠直接劃撥地方,完全退出了軍工企業的行列,歸屬平原市管轄,行政架構倒是沒變,還是正縣團級。

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紅星鍛造廠這幾年一直都在虧損,地方財政年年都要予以補貼,平原市接下了一個燙手的大山芋。

賀競強出任平原代市長,針對國企改制工作的第一刀,便砍在紅星鍛造廠頭上。也沒有搞什麽優化組合,直接就賣掉了。細論起來,也不是整體賣掉,而是資源重組。從越中那邊,引進了一個頗有實力的私企老板,與紅星鍛造廠合作,紅星鍛造廠作價兩千萬,並入私企,平原市政府是股東,持有合並後新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九,私企老板則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掌握控股權。

紅星鍛造廠的全體職工,一次性下崗,優化組合,競聘上崗。

與制革廠的情形,倒是如出一轍。

平原市已經賣掉的十幾家國企,有好幾家都是采用類似的合作方式。

作為老牌軍工企業,紅星鍛造廠的職工是意見最大的,告狀信也最多。鑒於紅星鍛造廠的規模和改制工作造成的巨大影響,劉偉鴻決定親自去紅星鍛造廠了解實際情況。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保密的——劉偉東轉交給劉偉鴻的三封實名舉報信,其中一封,便來自紅星鍛造廠,而且舉報者就是紅星鍛造廠的原廠長段弘毅。